当前位置: 猕猴 >> 猕猴的繁衍 >> 生物多样性日他们在上川岛筑起一座花
三面环海,群山延绵,上川岛最北端的茂密山林里,国家Ⅱ级保护动物——猕猴世代繁衍生息。随着保护区的建立,一批又一批人在此落地生根,默默守护着这群可爱的生灵。经过20多年的接续奋斗,岛上的猕猴数量从不到只增加到现在的25个种群、约只,保护区也从水、路、电、通讯“四不通”的荒地,逐步建设成为硬件齐备、环境优美,集自然保护、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为一体的海岛型自然保护区。这里就像《西游记》中孙悟空的老家花果山一样,成为了猴子们的天堂。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让我们走进这里,看守护者们如何用坚守筑起海岛上的“花果山”。
江门日报20多年接力守护!猕猴数量从不到只增加到约只,他们在上川岛筑起一座“花果山”#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视频号翻山越海
山林里建起“根据地”
“岛上竟然有猴子,它们是从哪儿来的?”近日午后,海风拂面,开往上川岛的客轮上,几位游客从船上循环播放的宣传片里看到了猕猴的身影,讨论起来。
上川岛因海岛风情为人熟知,而偏居一隅的猕猴自然保护区“低调”许多。“我们不希望人类活动影响到猴群的自然繁衍和活动,所以不搞景区、不收门票,只开展科研和科普教育活动。”保护区宣教科科长洪军说。
▲成年猕猴为小猕猴梳理毛发,捉掉身上的虫子。从山咀码头到保护区的车程约20分钟,一路蜿蜒。临近保护区一公里时,山路两侧出现了与周边植被截然不同的树种——木麻黄。这是南方沿海防风林常用树种,高大、抗风,抵挡着毒辣的阳光,带来成片阴凉。
进入保护区办公区域,豁然开朗,记者见到了更多的木麻黄,管理处办公楼、科普教育馆坐落其中,构成了园林般的图景。“这些树木花草都是我们亲手种的,很多树龄超过20年了。”洪军告诉记者,20多年前,这里是一片人迹罕至的荒地。
据悉,广东台山上川岛猕猴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年1月,起初只是划定保护区域,退耕还林、休养生息,由林业站负责管护。年,保护区内要建设专职的管护机构,洪军等4人成为了第一批“拓荒者”。
面对水、路、电、通讯“四不通”,又要尽快开展管护工作的困难局面,4人首先在保护区内建了一间平房作为“根据地”开展管护,再轮流外出采购生活用品、食物、淡水等物资。当时没有山路,进出保护区要趁着海水退潮“抢滩登陆”,穿过近3公里的沙滩将物资带回来。遇到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断水断电是常事。
就这样,洪军等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工作之余一点点改善保护区的生活条件。同时,保护区也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逐步建设完善,用水用电得到保障,硬件设施、人员队伍进一步充实。如今,保护区内共有15名工作人员(含护林员),分两组开展常态化管护工作。
日复一日
促成今日“人猴之约”
穿过茂林的山林河流,记者随洪军来到了距管理处约米的猕猴监测点。护林员唐冠山吹响海螺召唤猴群后,点燃蚊香驱赶同样闻讯而来的蚊虫,再将番薯切成直径1厘米的小块,投喂猴群。每天,他都要用竹篓背着30公斤重的番薯往返两次。
树荫下,番薯块被抛出,猕猴们迅速围上前来食用,几只调皮的猴子因为抢食扭打到一块,此时一只体型稍大、屁股通红的猕猴低吼了一声,猕猴们立刻消停下来。“这就是猴王了。”洪军说,猕猴是群居动物,一般在猴王的带领下集体行动。目前,保护区内共监测到25个猴群,约只猕猴。
▲刘国辉给猕猴投喂食物。“猴子们并不是一开始就愿意来监测点。”作为“人猴之约”的“月老”之一,洪军和记者聊起了往事。
为了更好地观察、记录当地猴群的生活和繁衍情况,为管护和研究猴群提供参考,年,保护区在华南野生动物濒危所专家的指导下,开展猴群招引工作。起初,洪军和同事需要通过浮桥渡河,用柴刀开路,每天花4小时爬到附近一处观测到有猴群居住的山顶洞里,投放食物吸引猕猴取食,并隐蔽起来观察,慢慢地将猴群向山下招引。经过近3年日复一日的招引,猴群现在听到海螺声,便来到如今监测点的位置“赴约”。
距管理处稍近的另一处监测点,更是名副其实的“猕猴乐园”。这里有松树林、假山、水池,近百只猕猴每天在此嬉戏玩乐,有的追逐打闹,有的悠闲踱步,有的互相理顺毛发,与人十分亲近。
“它们白天就在这里玩耍,到了晚上才回山里睡觉。”驻扎在此的刘国辉边投食边说,每天早上六点左右,猕猴们就会来到他宿舍的屋顶上“敲门”,催着开饭。“渴了还会自己拧开水龙头喝水。”说着,一只猕猴还跳上他的肩膀,想抢夺篮子里的番薯。
刘国辉是土生土长的川岛人,年轻时跟着船队常年打渔,经历过大风大浪后选择回到家乡,与猕猴作伴。“猕猴很通人性,看着它们一天天长高长胖,我很开心。”刘国辉说,自己早已把猕猴当成孩子来照顾,这份工作虽然繁琐、枯燥,却让他找到了内心的平静,“能为家乡的环保事业出一份力,很光荣”。
挥洒青春
接力守护“花果山”
与刘国辉一样,保护区工作人员大部分是本地人,但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他们陪伴家人的时间要比陪伴猕猴少得多。
“因各岗位24小时要有人值守,我们采取接力轮休的制度,每组人员要连上11天班,吃住都在保护区,然后才休息3天。”保护区副主任谭伟光告诉记者,除了在监测点投喂猕猴外,大家还有一项更为艰难的工作——巡山管护。
据悉,保护区总面积公顷,边界全长50公里,其中海岸线长26公里。巡山的难点在于范围大且无巡逻公路,只有工作人员开辟出的崎岖山路,全靠步行。“我们把保护区划分为若干个区域分组巡查,走一趟要大半天。”谭伟光说,保护区的保护对象是“猕猴及其栖息环境”,因此巡逻管护十分重要,除了要调查了解动植物情况,还要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出,杜绝乱捕滥猎、乱采滥挖野生动植物。每年,保护区的巡山管护不少于天,建区以来未出现一次山林火灾,猕猴数量比建区前增加多只,真正成为“花果山”。
“以此柱为中心,四周2平方米的区域都是植物本体调查的样方。”在保护区一处山林里,记者见到了正在开展研究工作的陈志强。这位“90后”的加入,大大增强了保护区的科研力量。
随着时代进步,保护区正朝着专业化发展。近年来,保护区多次与有关科研院所展开合作,先后对保护区范围内的猕猴、陆生野生脊椎动物、鸟类、植物等开展监测和调查,对保护区猕猴结构、分布状况、种群、数量、活动特性、主要生活区域,以及其他动植物的情况有了充分了解。据悉,由于大海阻隔,栖息在这里的猕猴是广东省猴类种群中血缘最纯、生物价值最高的。保护区内除了猕猴,另有蟒蛇、大壁虎、金钱龟、猫头鹰、穿山甲、水獭等多种珍贵野生动物,还有鸟类75种,蝴蝶多种。植物共有个科,个属,0多种,包括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土沉香、兜兰、桫椤等。
开展植物本体调查,是陈志强进入保护区接到的第一项科研任务。为此,他花费了大半年时间,每天到山林的样方里给每一科植物印上标记,并记录下其生长情况。今年,他又对这些植物进行二次监测,预计耗时几个月,而这项调查工作要持续20年才能形成成果。
“我来自鹤山,刚开始家里人都反对我来岛上工作,觉得把大好时光浪费在海岛上不值得。”陈志强说,自己从小非常向往探索大自然,大学也是学生态学专业,在他的坚持下,家人最终理解并同意了。
长期在海岛上生活,对于许多年轻人而言或许是苦闷孤独的,但陈志强却觉得这份工作多姿多彩。在洪军等前辈的传帮带下,他很快适应了保护区的工作节奏,一面潜心科研,一面做好科普宣教工作。陈志强说,“只要心里有光,在哪都能实现人生价值。”
来源:江门日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2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