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猕猴 >> 猕猴的天敌 >> 南充28256户贫困人口挪穷窝搬出幸
王萍记者蒲南溪
“出门种地上山下河,吃水砍柴肩挑背磨。”曾是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峰占乡黄泥包集中安置点搬迁群众过去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不到一年时间里,随着一幢幢安置房在黄泥包集中安置点建设完成,配套设施逐步完善,该镇34户名易地扶贫搬迁户顺利搬迁入住,一幅“安居、乐业、幸福”的易地扶贫搬迁美丽画卷正在南充大地徐徐展开。
“十三五”以来,南充市规划实施了户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涉及9县(市、区)个乡镇,目前已完成安置住房建设套,住房建成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改善了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切实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困境,更为乡村振兴发展奠定了基础。
质量监督小组实时跟进
群众不到一年搬新家
6月23日上午10时许,记者走进南充市阆中市峰占乡黄泥包集中安置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院坝、廉政教育等内容,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广场日常用于居民开展文化活动,羽毛球场及健身设施配套齐全。
一幢幢红瓦黄墙的楼房呈一字排开。户型设计为上、下楼两户人家,门前大庭院,房后小林地。安置点内水、电、路、污水管网、通讯等设施配套到位;入户道路与主干路全部硬化,实现互联互通;安装了路灯、种植风景树、铺设草皮,修建了净化池、化粪池、垃圾房;预留菜地近10亩,每户划分菜地0.1亩,地里种满了玉米、四季豆、番茄、小葱等应季蔬菜,长势良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所需。
“快进来坐,莫客气,现在屋头宽敞,再也不怕客人来了莫地方落脚。”此时,安置点居民侯明功正热情招呼楼上的邻居赵大芳一家人到家里串门。两家人原来所居住的村隔着5公里路,并不相识,却因为易地搬迁成为了楼上楼下的邻居关系。
走进侯明功的新家,地上贴着浅色瓷砖,软椅沙发、电视机、冰箱、热水器等家具一应俱全。厨房、卫生间、卧室、客厅布局合理,75平米的房屋看起来宽敞又明亮。家里收拾得整洁有序,窗明几净。
“按照国家政策,建房时,我家3口人总共自筹了元,其余的钱全由国家补贴。活了一辈子,我都没敢想能住上这样好的房子。”70岁的侯明功说。
峰占乡是阆中市最偏远的乡镇,距离城区80多公里,因地处海拔高米,又被称为“高山乡”。侯明功原是该乡牛王包村的村民,房屋在山河沟里,交通落后,生产生活条件极差,全家人的收入紧靠种地和外出务工维持着。然而年,侯明功突然生了一场大病,家里因病致贫成了年建档立卡贫困户。
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的贫困户涉及峰占乡8个村。年,乡政府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决定对8个村34户贫困户启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集中安置点选在紧邻场镇更适宜居住的黄泥包,于同年12月开工建设。为保障安置点住房建设质量和项目建设如期完工,黄泥包所在的峰占社区成立了质量安全监督小组,由社区主任任组长,搬迁户任组员,全程参与质量监督管理,严把建材采购质量,实时监督施工进度,解决搬迁建设中的矛盾纠纷。仅用了9个月时间,安置点住房全部竣工。年9?月,34户搬迁户全部搬进了新家。
“十三五”期间,南充市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中,始终坚持“安全适用、保障基本”原则,科学规划、合理选址,强化住房质量、基础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力保障了易地扶贫搬迁户基本安全住房需要。易地扶贫搬迁住房采取了分散安置和集中安置两种方式,因地制宜实施。
树文明新风
弘扬良好家风
如何做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管理,是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的关键一环。
黄泥包安置点成立了业主委员会,由峰占社区居委会进行代管。安置点上8名贫困群众走上了公益岗位,参与到安置点自治管理工作中来,负责居民用水用电安全以及小区环卫保洁,彻底解决了入住群众的后顾之忧。
“严管子女正家风,以身作则育后人;文明新风进社区,陈规陋习要破除......”在安置点的公开宣传栏里张贴着“居民公约”十条,规范居民的言行。弘扬和传承良好家风,是峰占乡政府帮助安置点居民实现精神脱贫的重要一步。
搬迁户赵大芳家的家风和家庭教育远近闻名。“我自小就喜欢读书,但过去家里条件太艰苦,没读成书。结婚生子后,从小就给孩子们讲我们这一辈因为没文化吃过太多的苦,教育孩子们要好好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走出穷山村。”赵大芳说,年,她的丈夫得了食道癌,家里因病致贫。当时,大儿子为了给父亲治病,放弃了读大学,靠着外出务工挣的钱给父亲做了手术。
“穷什么都不能穷教育,只有孩子读了书,有了文化,才能通过自己双手创造更美好的明天。大儿子没能上大学,我们心里一直有遗憾,所以无论家里经济状况多么困难,全家人都努力克服,坚持让二儿子继续读书。”赵大芳说,年,二儿子通过刻苦努力考上了广州的中山大学,毕业后进入深圳一家企业工作,家里经济状况一步步转好,日子越过越幸福。
今年春节前夕,赵大芳的二儿子举办了婚礼,二儿媳是研究生毕业,在成都当老师。至今,她家大门上还贴着红通通的“囍”字,家里一片喜庆祥和的氛围。“无论过去的生活多么艰难,总有苦尽甘来时候,未来也会更加美好,但我依然坚持给子孙们讲过去的故事,让他们懂得‘忆苦思甜’,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南充市严格按照科学化、网格化、规范化思路,健全完善社区治理、村民自治机制,配置医疗卫生、便民服务、文体活动等社区综合服务项目,为搬迁群众提供便捷的户籍管理、就学、就医、社保等各类公共服务,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感恩教育等形式,使搬迁群众不断适应新生活,增强搬迁群众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后续扶贫持续推进
群众有了致富门路
每天早上7时许,李贵洪夫妇就提着清扫工具出门,负责起黄泥包集中安置点及峰占乡场镇的环卫保洁工作。“我们一人每月工资元钱,两个人月收入就有元,一年收入能有1.5万元左右。比起我们以前种地、打零工的收入高多了。”李贵洪说。
峰占乡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在促进困难群众就业中的积极作用,积极开发场镇环卫工人、日间照料中心、社会治安协管、公益设施维护员、生态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并优先安排搬迁户中的大龄、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劳动力上岗,调动了贫困群众就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改变家庭困境的信心,助搬迁群众从脱贫实现持续稳步增收。
通过县乡就业平台,搬迁户向禾军在江苏南通一家企业务工,月工资实现收入元以上,其父向忠富通过就业岗位安置到峰占中心校担任保安,月工资实现收入近元。
依托脱贫攻坚的扶贫项目,峰占乡联合阆中市就业局通过订单式培训、定岗培训、定向培训、农民夜校培训等方式,有针对性地组织搬迁群众参加各类专项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组织开展了“贫困劳动力就业扶贫”“东西部劳务协作”“春风行动”等招聘行动;严格落实国家补贴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优先吸纳搬迁户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吸纳了安置点16户贫搬迁户到产业园和基地务工。
“在家门口就业,还能照顾家人。”60多岁的搬迁户王兴太在红瓦店村猕猴桃产业园实现了务工,主要负责清杂、除草、施肥等田间管护工作,以50元/天工资结算,一年在园区务工收入达元。此外,他还以产业基金入股了产业园,每年可得到分红元,保底分红元。多项收入叠加,助其成功实现了脱贫。
在易地扶贫搬迁中,南充市始终坚持“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导向,同步规划搬迁与增收,采取多种方式引导搬迁群众发展,促进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拓宽了搬迁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渠道。下一步,南充将继续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不断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加大后续扶持推进工作力度,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