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

人物江海声与猕猴在一起的32年

发布时间:2022/5/11 21:18:09   
北京雀斑医院那里好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1012/9550843.html

编辑按

江海声,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大学刚毕业就前往海南南湾猴岛观察猕猴,至今已32年。他是国内研究海南生态时间最久的专家。在很多人印象中,“江海声=海南”这条等式已成立许多年。10年前,他来到华师工作,年年都带领学生继续前往海南开展调查研究。

采写

凌江婵洪光平

编辑

陈欣欣

32年前,一位年轻人从广州码头坐船,只身一人前往海南岛。破旧的船内,疲惫的旅人睡着大通铺,污浊的空气让年轻人喘不过气来,再加上海上颠簸,年轻人吐得非常厉害。经过一天一夜的“折腾”,年轻人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32年后,他说:“到现在我们团队对海南岛已经完全实现网格信息化,夸张一点说,海南的每一寸土地有什么,我们都知道了。”身穿蓝色衬衫、灰色中裤,黑黑瘦瘦的他,在淡淡的烟圈中讲述着32年来在海南走过的路。他的左脸上有一道疤痕,是年在海南调查时发生意外留下的印记。

他就是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江海声,国内研究海南生态时间最久的专家。在很多人印象中,“江海声=海南”这条等式已成立许多年。

研究猕猴,“造就”观光景点

“老师,去海南需要做好哪些准备?我讲的普通话他们能听得懂吗?”年,对海南一无所知的江海声敲开老师的家门,担心地问道。那时,他刚从中山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了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就接到去海南南湾猴岛观察猕猴的任务。

江海声本科学习的是动物学专业,主要学习鱼类营养生理知识,从河海到山川,从鱼类到灵长类,他不免有些不知所措。“我大学四年完全没有出过校门,连基本的野外工作知识都没有,一个人去当时连照片都没看过的海南,真是既兴奋又懵懂。”老师叮嘱他说:“一定要带好火柴、绳子和刀,遇上蛇的时候能够派上用场。”

在海上颠簸24小时后,江海声来到海南。“每天的工作是观察猕猴。”江海声说。“观察猕猴”四个字倒是简单,但是如何观察、如何记录却让江海声犯了愁。上个世纪80年代,生态学在中国还是一门发展非常初级的学科,从事人员少,研究方法也非常原始。这种“一根扁担、一条狗、两条腿”就像打猎一样的原始调查方法,让江海声非常困惑。“专业、兴趣都不一致,当时没有几个人懂得生态学的概念,没有任何人告诉我,应该怎么观察,要回答什么科学问题。我只能去到野外看到什么就记什么,很不科学客观。说实在,我对当时的工作不太安心。”

虽然不安心,但江海声并没有怠慢工作,经常外出观察,完成每天工作后就赶紧看考研资料,“我还想报考动物心脏学的研究生。”第二年考研还是失败了。到准备第三次考研时,老师刘振河找他聊天,说:“我们这个工作非常重要,但专业人才非常缺乏,整个野生动物面临的破坏压力越来越大,需要更多的人来从事这个工作。”听着老师朴实的话语,江海声开始想留下来好好做好这份工作。

刘振河的话让江海声开始考虑是否留下来,然后最后影响他留下来保护海南生态环境、做好猴子研究工作的,是内心的负罪感。“去海南之前,我以为那里会是茫茫的原始深林,但没有看到,因为森林都被砍伐了。当时就有一种负罪感,我想祖辈们一定或多或少地从海南的开发中获得利益,而我们却没有回馈。”

此后三十多年,江海声发表猕猴研究文章近30篇,成长为生态学研究领域的专家。“30年来,江教授的研究团队始终为抢救海南生态努力,曾呼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22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