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猕猴 >> 猕猴的天敌 >> 悟空打死六耳猕猴,如来为何深感惋惜却不加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这部书之所以被后人给予这么高的评价,并不是仅仅因为这部小说中的神话故事情节有趣,也不是因为书中的写作艺术超群,而是它从骨子里诠释了人类思想的一种禁锢。
今天,小编就书中的一个细节来解读一下作者的写作高明之处:孙悟空打死六耳猕猴,如来为何深感惋惜却不加以阻止?答案让人深思!
众所周知,任何文学艺术都来源于丰富的生活实践。吴承恩的《西游记》当然也不例外。不要看吴承恩在书中把那些佛和菩萨以及天庭的神啊大仙什么的写得神乎其神。
甚至就连孙悟空和那些妖怪的功夫看起来都厉害非凡,但其中的中心内容还是在刻画一个芸芸众生的虚拟世界。这个世界的权力、欲望以及善恶准则与当时的社会是惊人的相似!
而拔动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不断变幻莫测的人物主角便是那个生来就十分好斗的孙悟空。你看他从石头里一蹦出来便我行我素,天不怕地不怕,看起来好似一个爱闯祸的沷猴。
其实,仔细分析一下便不难看出,孙悟空就是一个向往自由生活,不服管束和压迫的斗争性人物。在大闹天宫中,在面对权力、地位与出生的抗争时,他连玉帝老儿也敢去动!
这放在吴承恩当时那个社会里,可以说绝对是大逆不道,诛连九族的大罪!可吴承恩就敢写!所以,就吴承恩个人的心态來看,他绝对都可以与我们现代人的思想相媲美。
甚至在某些方面都已经超越现代人!但是,吴承恩为何会在《西游记》中塑造出真假美猴王?并在最后,假冒的六耳猕猴还让孙悟空一棒给打死?
这实际上也就是吴承恩的高明之处。《西游记》中的六耳猕猴可算得上是孙悟空的另一种性格的版本。因为自从孙悟空被如来佛压在五指山下后,后来经过观音菩萨劝化,可以说他基本上已经改邪归正了。
以前那个敢于向权威和压迫挑战的孙悟空已经不复存在,所以,吴承恩便塑造出一个假的美猴王来继续挑战那个虚拟的芸芸众生世界。这个六耳猕猴幻化的美猴王跟孙悟空一样有能耐,照样有七十二般变化,唯一不同的是他的胆儿真够大!
他竟然敢棒打唐僧,并试图自己重新组织一班取经人上西天取经,这在整部《西游记》中可以说再无第二个妖魔有此胆魄。
虽然取经路上,唐僧也曾多次遭受妖魔的迫害,可都是些无性命之忧的小折腾,毕竟很多妖魔只是配合西天如来演戏,并没有想将唐僧弄死,可六耳猕猴可不一样,他直接一棒将唐僧打晕,并夺了他的取经行礼。
试想,当时的六耳猕猴若是下手再重一点,唐僧就会被他一棒毙命,哪里还会有后来的唐僧取经呢?但是,六耳猕猴的行为无疑是对西天佛祖的权威挑战!
因此,如来必须收服他!可孙悟空却犯下了自己无法弥补的错误,他不该将如来收服的六耳猕猴一棒毙命,从而让天庭失去了一个制衡他们权威的反面角色。
从此,西天路上只剩下一个对神佛界唯命是从的行者悟空,少了一位敢于向天庭权威挑战的美猴王。这或许也是吴承恩对当时社会民众的心态所发出的一种悲哀之情吧!
毕竟,如果孙悟空不棒毙六耳猕猴,如来虽然用紫金钵罩住六耳猕猴,但也不好违背他们的慈悲之心而杀害六耳猕猴,那么,假美猴王依然有可能重出江湖,对统治天庭的权威者发出震慑!
可悟空自己却棒毙了假美猴王,这反倒帮了如来一个大忙,使如来将罪过甩锅给孙悟空。这对于当时明朝的统治阶层来说是不是一样的比喻呢?
历代的朝廷更换都是劳苦大众完成的,但最终掌控天下的,还是那些少数的士大夫阶层,杀戮只是劳苦大众之间的事,和他们似乎没任何关系。
故圣人云:战胜敌人容易,难的是战胜自己。劳苦大众想要真正掌控天下,首先得自己觉悟,不要自相残杀,而是要联合起来共同反抗统治和压迫,我认为这才是吴承恩写《西游记》的真正目的,大家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