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

怪不得六耳猕猴明知必死也非要去灵山,你看

发布时间:2025/5/8 12:41:22   

猴王的真伪

黑色的烟雾缭绕,厚重的云层笼罩着天空,水面波光闪烁,但却映出了冰冷的朝阳。群山峻岭重叠,陡峭的悬崖上,溪水轻声潺流下,隐藏着一处水帘洞。猴精张牙舞爪,肆意地嚎叫着,声浪此起彼伏,而孙行者则坐在石台上,双手捏着一张纸,清晰地念诵着西天取经的事迹。

那个有意自行取经的孙行者,就是混世四猴之一的六耳猕猴,虽然如来赞誉他“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但他明知必死却仍决心前往灵山。他这样做究竟图谋何事?其实书中早已有所交代。

猴王的二心六耳显露。

《西游记》中的第五十六回中,一群强盗头目拦住了金刚不坏的孙悟空,并对他进行了一番乱打,导致孙悟空非常生气,最终用一棒将其中一个强盗头目打死。尽管本想尽到仁至义尽地将其安葬,却依旧遭到唐僧的不满。唐僧在取经途中表示:“孙大圣心怀不睦,八戒、沙僧也存有嫉妒之念,师徒间形同背信弃义。”

师徒一行在借宿老杨家时,老杨儿子为替头领报仇,袭击孙悟空,结果却被一棍打死。这件事导致唐僧念起了紧箍咒,迫使孙悟空离开。

唐僧所赶离

在小说的第五十七回中,孙悟空因为内心感到愧疚,所以前往菩萨那里苦坐莲台。与此同时,六耳猕猴神秘地出现,假扮成孙悟空的模样,假意给唐僧送水解渴。然而当唐僧拒绝接受后,他感到羞愧和愤怒,对唐僧进行了恶言相向,并使用铁棒将唐僧打昏并夺走了法器,随后乘坐筋斗云离开,行踪不明。

六耳猕猴初次出现在这里,实在有些突兀,因为《西游记》中的其他妖怪都有明确的住处和来历,而作者却从未交代六耳猕猴的来历。然而,再次阅读后便能够理解作者的用心。

直到沙僧找到了花果山的孙悟空,却发现他打算自己去取经,“我要亲自前往西天拜佛求取真经……并让南赡部洲的人们尊我为祖先,世世代代传颂我的名号。”

他们的想法与普通妖怪完全不同,更像是符合孙悟空那种唯我独尊的态度,但却没有孙悟空那种“五百年”后收敛的凶残。这其中到底隐藏着什么奥妙呢?

第58回续写时,描述真假猴王来到观世音菩萨所居的灵山,仍然难以分辨真假。照妖镜、紧箍儿咒都无法揭露真相,即使神兽听得出两者真伪,也不敢直接说出来。最后,两位行者不得已前往西天请求如来鉴别真假,才最终揭示了真实身份。

在我看来,“六耳猕猴”实际上是孙悟空心中的幻觉,也就是他的内心魔鬼。

在如来在真假猴王到来之前,便对大众说:“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争而来。”

前文曾经有一首诗写道:“人的两心会带来祸害,疑虑会遍布天涯海角。”这种隐晦的暗示实际上已经说明了这些困难都源自于一个人心存二心。

孙悟空离开唐僧后,又来到普陀崖向菩萨倾诉心事。书中描述了菩萨运用神通的精彩细节:“端坐莲台,心系三界,慧眼远眺,遍览宇宙”。菩萨离去后,孙悟空则侍立在宝莲台下。除此之外,在前文中也有所描述。

菩萨静静地端坐在莲台上,便能洞悉三界的一切事物,这种神通不就是如来所说的“知前后,万物皆明”吗?一向放肆的孙悟空自然对这种宝物垂涎三尺,因此他也坐上了宝莲台。根据佛教的记载,菩萨们所坐的宝莲台具有净化心灵超脱世俗之功效。

观世音所居的灵山上,来了一位自称是猴王的人。

因为被唐僧赶走,孙悟空心生恼怒,于是在莲台下幻化出六耳猕猴。

何必改变成孙悟空的模样讨好手无缚鸡之力的唐僧呢?若六耳猕猴是其他精怪,直接抢夺不是更为直接一些吗?

他反而像唐僧的徒弟一样,全心全意地照料。然而在遭受唐僧的辱骂后,孙悟空心中一直隐藏的恶意彻底使他沦为妖魔,并开始向唐僧挥棒。

六耳猕猴的行为实际上都是孙悟空曾经做过或者心心念念想要做的,不论是棒打唐僧、自己取经,还是被唐僧赶出后回花果山。

从孙悟空通过莲台将内心深处的野性自由、不受羁束以及自大好名的阴暗一面都投射给了六耳猕猴变化的假孙悟空可以看出。

所谓心魔即是六耳。

在“六耳猕猴”问世之前,《西游记》中早已有了“六耳”这个词汇。

孙悟空在《西游记》第二回中破解了师父的哑谜后,恍然大悟地说:“这里并没有六耳猕猴,只有一个弟子。”

孙悟空初生时面对着广阔的世界,只能用他那双充满野性的眼睛来审视一切。即便向菩提老祖学艺增长见识,但并未被传授所谓的伦理道德。在他的脑海中,邪念和善念不断交锋,产生了一个名为“六耳”的负面人格。

孙悟空当时渴望长生,他内心的两种人格并不矛盾,所以相安无事,就像是一体。

即使在大闹天宫的时候,孙悟空也一直保持着内心的原始本性,那种野性从未被压抑。当负面情绪能够与自我和谐共存时,个体的本能就能够释放出无穷无尽的生命力,同时还具备敏锐的直觉、真挚而强烈的情感以及无上的智慧。

一旦个体将阴影不公正地对待,视为内在的黑暗和邪恶,自我便会感到羞耻和厌恶,渴望驯服甚至盲目地压制。久而久之,这股难以言喻的力量便会积累起来。

孙悟空头顶的金箍象征着他受制于紧箍咒,这束缚了他的自由和野性。他不得不顺从唐僧的意愿,时常违心行事,导致内心的邪恶逐渐积累,最终诞生了六耳猕猴。

当深入了解这几回时,可以发现“真假”之争充满着宗教色彩,一心向善的孙悟空与向往自由、顽固不化且难以驯服的孙孙悟空展开激烈对战。“六耳猕猴”实际上是从取经人和齐天大圣两种人格之间分裂出来的心魔。

佛祖最终揭示了六耳猕猴的身世之谜,接着孙悟空用一棒将象征“心魔”的六耳猕猴打死,这意味着孙悟空成功战胜内心的妄念、消除心魔,并最终虔诚地皈依于佛陀。

佛祖揭示了六耳猕猴的身世。

直面内心,不要被外部干扰。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最大的对手并非外部人士,而是我们自身的阴影。我们通常会固执地拒绝接纳自己的阴影,因为我们担心它可能会损害我们的名誉和道德形象。

人类的阴暗行为让我们感到羞耻和惭愧,因此为了保护我们的名誉,我们不得不将卑鄙的特质和不相容的欲望投射到另一个人身上。

孙悟空强调说,当真假猴王打到阎王面前时,他仍然不明白那个妖精怎么能如此傲慢地冒充他的模样。

孙悟空再次在佛祖面前诉苦:“没想到那个妖怪竟然假冒弟子的声音和相貌。”

最终,尽管佛祖已经控制住了六耳猕猴,但孙悟空仍然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将他逼至绝境。

显而易见,孙悟空对自己的阴影面感到不满和恐惧,担心别人知道这是他内心真实的想法,担心别人知晓他“龌龊”的行为。

六耳猕猴死去后,孙悟空曾经的唯我独尊之气也随之消散。这也不难理解为何总会有人说出“实际上是六耳猕猴代替了孙悟空取经”的说法,因为孙悟空已经完全皈依佛法,不再放肆妄为。

其实,并不需要像孙悟空那样惧怕自己的阴影。我们应该自然地面对阴影,探索它存在的原因,寻求与之和平相处的方法。只有当我们承认并接受了阴影的存在,才能够扩展人生的深度,变得更加谦卑和宽容。阴影会让我们变得更真实,使我们的心境更为宁静,对他人更为温和,从而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完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932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