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猕猴 >> 猕猴的形状 >> 真假美猴王章节最后被打死的到底是六耳猕猴
由于人们对原著的深入挖掘,过度解读之风随之盛行,“阴谋论”也就孕育而生,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围绕“真假美猴王”章节衍生出的问题——最终死于灵山的究竟是孙悟空还是六耳猕猴?
乍一看这问题提的莫名其妙,因为书中已经讲明如来用金钵罩定六耳,悟空一时激愤一棒将其打死,所以死的自然是六耳猕猴。可是当看完“阴谋论”支持者的解读后,很多人都会颠覆原有的认知,心中不由打鼓,难道说这真的是由如来主导,要铲除悟空的一场戏吗?
对此,我不敢苟同。
再也没有叫过“呆子”的猴哥这一理论是当初阴谋论刚出现时风靡一时的说法,到了现在还有人在宣扬。然而这却是最肤浅、最没说服力的一个所谓证据,说句难听的,纯属扯淡。
“真假美猴王”的故事结束于《西游记》的第五十八章,随后的第五十九章便是“三盗芭蕉扇”的开端。正是在第五十九章,悟空和八戒有这样一句对话:
大圣听说,忍不住笑道:“呆子……”
后面的内容已经不重要了,刚刚结束的故事,书才翻了一页,孙悟空就叫猪八戒做“呆子”,所以那些所谓悟空再也没有这样称呼过八戒的理论是从何而来?如此信口开河居然还有大批量的人信以为真,不得不说这是古典文学的悲哀。
再无矛盾的师徒孙悟空和唐僧之间爆发过三场大的矛盾冲突。第一次是刚拜师不久,悟空杀了六个拦路抢劫的强盗,被唐僧一顿数落,悟空一时生气便驾云而去;第二次是因为三打白骨精,唐僧固执地认为悟空杀的是好人,加上猪八戒煽风点火,于是悟空被赶走;第三次便是真假美猴王。在这之后,唐僧和悟空确实表现的“父慈子孝”,起码没有再发生过这样大的冲突,但是因此就说悟空被“调包”了未免有些可笑吧?
孙悟空是直爽性子,受苦受累没关系,但是不能受屈,以往做妖时谁逆了他的意便要倒霉,因为官小就反下天庭;因为蟠桃会没请他就大闹天宫。被压了五百年后,性子虽说好了一些,但骨子里的这股劲还在,比如第一次唐僧并没有真的赶他走,是悟空自己受不了“好心被当成驴肝肺”赌气走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到了第二次,悟空便一直劝唐僧回心转意,反而是唐僧执意赶他走。第三次同样如此。这也就是说在不知不觉中,孙悟空已经有了不小的改变,你说为了唐僧也好,为了自己的前途也罢,总之他能忍一时之气,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取经团队的几个成员原本互不相识,即便是八戒和沙僧认识也未必有什么交情,所以这其中存在一个磨合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朝夕相处,他们的默契程度自然会越来越好,彼此之间也开始懂得相互迁就,这是一个团队必然需要经历的过程。
“真假美猴王”这件事闹得非常大,唐僧还被打了一棒子,三界各方大能或多或少都参与或给予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9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