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西游记》这部名著讲的是唐僧师徒四人(或者五人)去往西天求取真经的过程。虽然每次经过的地方不同,遇到的妖怪不同,但自始至终的主角基本上都包括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小白龙这几位。围绕着取经团队经历的种种外祸和内患,取经途中的成员之间演绎出了种种让人或涕或笑、或忧或喜的故事,煞是好看。但是,看《西游记》的时候,笔者心中始终有个疑问:既然真假美猴王的本事差不多,为什么被打死的偏偏是六耳猕猴而不是孙悟空?既然六耳猕猴也有一套自己的取经班子,为什么结局会落得那么惨?真正的孙悟空大闹地府、大闹天宫甚至在佛祖手上撒尿都没有死,而假的悟空除了打伤真正的唐僧外,似乎也不曾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为什么佛祖待他如此薄情?一切,还得从头开始追究。从高到底,我们先说唐僧。唐僧,俗名陈玄奘,乃当朝丞相殷开山的外甥,当朝状元陈光蕊的儿子,当朝皇上李世民的结拜兄弟。当然,这只是他在凡间的背景。区区地位,不足挂齿。真正的背景却是如来佛祖座下的二弟子金蝉子转世,以及所谓十世修行的好人。他曾经与镇元大仙是故人,五百年前,与他在‘兰盆会’上相识。这等厉害,由不得你不暗暗赞叹羡慕恨。羡慕也罢,嫉恨也罢,这都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了的。孙悟空,出生于娑婆世界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由自开辟以来的仙石孕育而生。但这仙石并非毫无来历,处于十洲三岛的祖脉上,其高围按二十四气,其上窍孔对应九宫八卦。一天仙石迸裂,产一石卵,经风一吹,化作一石猴,这石猴便是孙悟空。但是孙悟空这个名字,则是在他拜了菩提祖师为师傅之后所得到的赐名。后来,孙悟空因卖弄本事,被菩提祖师逐出师门。这倒也罢了,最没有背景的背景,竟然是一块石头所化。虽然是一块仙石,但却真正有一些卵用。猪八戒,原天庭天蓬元帅,执掌天河八万水军,所持武器为太上老君所造、玉皇大帝亲赐的上宝沁金钯(俗称九齿钉耙)。又名猪刚鬣,法号悟能,浑名八戒。后因调戏嫦娥被贬下界,吃人度日。这背景也确实是杠杠的,不容质疑。沙僧,又叫沙和尚、沙悟净,原为天宫玉皇大帝的卷帘大将,因为失手不小心打破了琉璃盏,触犯天条,被贬出天界,在人间流沙河兴风作浪,危害一方,专吃过路人。这背景有点逊,毕竟再怎么叫大将也只是负责卷帘这样的工作,属于玉帝的亲随人员,能自我发挥的余地很少。小白龙,原来是西海龙王敖闰殿下的三太子,纵火烧了殿上玉帝赐的明珠,触犯天条,犯下死罪,幸亏大慈大悲的南海观世音菩萨出面,才幸免于难,被贬到蛇盘山等待唐僧西天取经。这背景在人间算是比较厉害的,但到天庭就不管用了,分分钟被秒杀。看泾河龙王的结局就知道了。各位成员背景介绍完了,咱们开始切入取经正题。关于取经的缘起,原文是这样说的:佛祖居于灵山大雷音宝刹之间,一日,唤聚诸佛、阿罗、揭谛、菩萨、金刚、比丘僧、尼等众曰:“自伏乖猿安天之后,我处不知年月,料凡间有半千年矣。今值孟秋望日,我有一宝盆,盆中具设百样奇花,千般异果等物,与汝等享此盂兰盆会,如何?”概众一个个合掌,礼佛三匝领会。如来却将宝盆中花果品物,着阿傩捧定,着迦叶布散。大众感激,各献诗伸谢。如来曰:“我有法一藏,谈天;论一藏,说地;经一藏,度鬼。三藏共计三十五部,该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是修真之经,正善之门。我待要送上东土,叵耐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法门之旨要,怠慢了瑜迦之正宗。怎么得一个有法力的,去东土寻一个善信,教他苦历千山,远经万水,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劝化众生,却乃是个山大的福缘,海深的善庆。谁肯去走一遭来?”当有观音菩萨,行近莲台,礼佛三匝道:“弟子不才,愿上东土寻一个取经人来也。”如来见了,心中大喜道:“别个是也去不得,须是观音尊者,神通广大,方可去得。”菩萨道:“弟子此去东土,有甚言语吩咐?”如来道:“这一去,要踏看路道,不许在霄汉中行,须是要半云半雾,目过山水,谨记程途远近之数,叮咛那取经人。但恐善信难行,我与你五件宝贝。”看这段话特别让人纳闷,感觉那天庭和灵山简直是太寂寞太太平。在镇压孙悟空的五百年间,居然能够不知年月到如此地步,以至于需要以收服孙悟空的时间来为界。这与后来取经路上出现的各种妖怪带来的闹心事相比,简直让人惊诧无比。如果三界只有孙悟空一个妖怪不服管教,何以取经路上就出现了那么多人要吃唐僧肉?这前前后后,对比也实在是太鲜明了。再分析一下,似乎又发现了点什么,冥冥中,佛祖似乎早有安排。不然,何以其他人都哑口无言,只有观音菩萨会意上前,而观音上前自荐之后,佛祖大喜,竟然说“别个是也去不得,须是观音尊者,神通广大,方可去得。”可见不是别人不敢上前,是别人都猜到了佛祖的心意,不能上前。等等,让我们来梳理一下。先是孙悟空被压五行山,接着观音去寻取经人,然后唐僧遭遇变故(这一回是附录,似乎是后来加进去的,不影响情节深入),再然后唐太宗遭遇泾河龙王事被告到地府,回来后就答应了要搞个水陆大会来超度亡魂,然后唐僧就顺理成章地出场了。这个时候,观音适时出现,让唐僧去西天取经。一气呵成!其实,在见到唐僧之前,观音就已经打点好了一切。所有装备已经就绪,所有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早已安排妥当。所以,在唐僧前往西天的途中,先遇到了孙悟空、小白龙,后遇到了猪八戒、沙僧。如果换个顺序,恐怕就不行了。尤其是孙悟空的出场顺序,千万不能乱。一乱,所有的事情就都乱了。如果不是这样,恐怕难以解释为什么取经的是这几个(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小白龙)而不是别人。其他人都有背景,咱就不说了。什么,你还在为六耳猕猴鸣不平?为什么本事一样,死的却是六耳猕猴而不是孙悟空?那么我且问你: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六耳猕猴有吗?一个曾经争强好胜的有本事的人,被压五百年之后,会不会变得乖一点?事实也证明,取经之后的孙悟空的确变聪明了,他的反抗色彩在逐渐衰退,性格也变得多愁善感。遇到厉害的妖精时总是拿过去的荣耀说事,不再崇尚个人的力量(因为他明白他根本不是体制的对手),很多时候也多了一份无奈,所以遇到事情只能动不动就会去请上级来处理(因为他知道这些苦难都是观音特地为他们炮制的)。到最后接近灵山的时候,他已经预感到某些事情的可为与不可为,能够做到像九头狮子一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所以后面眼睁睁看着唐僧被当成强盗关牢里受苦而不马上救他出来,还在唐僧落水的时候发笑。证据一:证据二:他为什么对唐僧忠心耿耿?就是因为唐僧曾经举手之劳救过他?如果真这么想,你就大错特错了!在西天取经的过程中,他害怕的从来不是唐僧,也不是唐僧的紧箍咒,而是唐僧的后台——终极大boss如来!大家想一想,如果是六耳猕猴——一个不服管教的野猴,取得了真经,对如来能有什么好处?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zp/9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