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

唐僧与孙悟空的磨合期从一山不容二虎,到相

发布时间:2024/8/20 13:35:15   
导读:在取经团队当中,孙悟空是入门最早的一个徒弟,但与此同时,他也是和唐僧闹矛盾最多,磨合时间最长的徒弟。从五行山脱困开始,一直到真假美猴王一难结束,他们经历了长达几年之久的磨合期,最终才真正接受了彼此。或许有人觉得,唐僧是一个特别难相处的人,在某些问题上总是坚持错误的主张,以至于让孙悟空遭受了许多不白之冤。此外也有人认为,孙悟空太过狂傲,一次又一次的冒犯师父,所以才导致唐僧对他有所成见。这些观点其实都没有错,但是也都不太全面。比如《韩非子·功名》一篇中有言:“人主之患在莫之应,故曰:一手独拍,虽疾无声。”如此看来,他们两个人的身上应该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孤掌难鸣。那么要想找到这个问题的根源,就需要对两个人进行一次全面的分析,他们各自的经历以及内心中的状态,都是造成这一结果的关键因素。说到这里也就涉及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孙悟空、猪八戒还有沙僧,这三个人都是唐僧的徒弟,为什么只有孙悟空经常与师父合不来呢?孙悟空与两位师弟的区别说起他们之间的区别,首先还要追溯到《西游记》的初始阶段,看一看这三个人原来的身份。对于孙悟空的出身,原著中介绍的十分清晰明了。他原本是一块吸收日月精华的仙石,突然有一日石破惊天化成一只石猴。后来寻仙访道练成无上神通,在花果山聚集72洞妖王,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基业,并且以齐天大圣自居。那么这样看来,他俨然就像是一个自主创业的暴发户,基本上可以说是白手起家,连一身装备都是从四海龙王那里勒索来的。而且在花果山称王称霸的这段期间,他在自己的地盘上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完全是一副说一不二的姿态。不管是自己的猴子猴孙,还是那些慕名而来的妖怪(如独角鬼王等等),全都表现得十分恭敬,从来不敢有忤逆之态。包括牛魔王等人在内的妖族七圣,也不曾对孙悟空说出过指责性的言语,几人在一起只是称兄道弟谈笑风生。反过来再看猪八戒和沙僧,他们两个人都是天庭中的高级干部,一个是总管天河水兵的大元帅,一个是玉皇大帝身边的卷帘大将,身份都不一般。在《西游记》中,天庭乃是三界中至高无上的统治集团。根据一些现实中的经验来看,能够在这种类似于高端企业的地方享受高级待遇的人,除了需要自身实力过硬之外,更要懂得遵守规则,明白如何与上下级相处,否则很难立足。比如当初的孙悟空就是一个非常鲜明的例子,他正是由于看不透其中那些规则,无法摆正自己的位置,所以才导致自己的路越走越窄,最终跟玉帝走上了对立的局面。而这也正是他与两位师弟最大的区别,猪八戒和沙僧都是在天庭里长期担任正规职务的神仙,他们非常清楚如何在复杂的上下级关系中,找到自己生存的位置。当初猪八戒和沙僧被贬下凡间,也并不是因为与上级关系不和,而是另有其他缘由——酒后无德和工作失误。两者对比之下区别就已经非常明显,孙悟空没有在正规机构中长期工作的经验,浑身上下都透着一股山大王的气质,已经习惯了别人对自己的吹捧和恭维。而且从大闹天宫的一系列表现来看,他并愿意有人凌驾在自己之上。比如他曾亲口说过:“灵霄宝殿非他久,历代人王有分传。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这一番话充分凸显了一种强烈的占有欲和支配欲。但是这样的想法明显有些不切实际,以他的实力和资历都远远不够资格。如此也正是说明了之前的那些人生经历,让他养成了一种这样的性格: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想要占据主导地位。其实有很多人都曾经历过这样的状态,不管面对什么样的情况,都想要让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可是这样的做法却犯了一个十分严重忌讳,毕竟古语有云:“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一个人对自己的定位出现了差错,必然会导致一系列的矛盾出现。而猪八戒和沙僧则是那种能够认清现实的人,明白自己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同时也就可以明确对待别人的态度。这样的区别,使得他们在面对唐僧的时候,表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因此也造就了两种不一样的结果。唐僧在取经团队中的位置,是他和孙悟空产生矛盾的关键因素《西游记》中唐僧给人留下的印象一直以来都非常软弱,遇到困难总是哭哭啼啼。但事实上他也是一个非常强势的人,那种软弱的姿态只是面对妖怪的态度,而对待手下徒弟的时候,完全是另外一种面目。譬如在三打白骨精一难的时候,就有这样一段情节。当时唐僧腹中饥饿,让孙悟空去设法化缘,这时候对方只是推辞了几句,说此地山高路远无处觅食。结果却惹来了他的一阵怒骂:“你这猴子!想你在两界山,被如来压在石匣之内,口能言,足不能行,也亏我救你性命,摩顶受戒,做了我的徒弟。怎么不肯努力,常怀懒惰之心!”听到这一番话,孙悟空再也不敢推辞,生怕对方一怒之下再念起紧箍咒来。而唐僧之所以表现的如此强势,是因为他在取经团队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师父!古人常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根据古时候三纲五常的理念,师父对待徒弟就如同父子一样,拥有绝对的支配权。或者从另外一种角度上来讲,唐僧也可以算是三个徒弟的顶头上司,是整个团队的领导人。也正因如此,才让他在一开始的时候有一种高高在上的心态,对徒弟们发号施令。然而这也正是他与孙悟空产生矛盾的关键所在,因为两个人对待人和事的态度极其相似。上文已经提到,孙悟空也是一个喜欢凌驾在别人之上的人,而且对待他人有一种极强的占有欲和支配欲。尽管在五行山下经过了年的磨砺,但是本性却依旧难以改变,这也正如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唐僧虽然是他的师父,但是做惯了山大王的孙悟空,在内心里却并不愿意真正地服从对方,处理事情的时候也总是坚持自己的主见。比如对待白骨精的问题上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在这件事情中,他完全没有考虑过唐僧的感受,只是在按照自己认定的方式,去对付眼前的妖怪,并且还一再埋怨,甚至讽刺自己的师父。这样的做法,无疑给对方造成了极大的不满,倘若什么事情都由着徒弟的性子来,那么师父的存在还有何意义?所以说唐僧最后将孙悟空赶走,其实也不排除是为了除巩固自己的地位,树立威信和威严的可能。毕竟一山不容二虎,两个性格太过相似的人,并不容易走到一起。可是这样下去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还会使彼此的心里存在一些成见,即使能够暂时隐藏起不满的情绪,但终有一天还是会再次爆发。所以他们的磨合期才会如此漫长,甚至一直延续到了六耳猕猴出现的时候。在现实的需求和利益的驱使之下,孙悟空和唐僧终于结束了漫长的磨合期当他们两个人发生矛盾的时候,吃亏的人往往都是唐僧。在真假美猴王这一难也是如此,他在盛怒之下赶走了孙悟空,结果却发现没有了对方之后,自己的日常生活都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在于化缘的问题上,当时唐僧在赶路的途中口干舌燥又饥又饿,便差遣猪八戒去化些斋饭。可谁知这呆子一去不回,躲在草丛里睡起了懒觉,无奈之下他只能让沙僧到处去寻找八戒。可见取经团队已经对孙悟空产生了一种依赖性,没有了对方的话取经事业根本无法进行下去,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猪八戒和沙僧虽然都是天神下凡,但是却明显没有这么强烈的责任心,对于事情的安排也没有这么周到。正所谓凡事有利就有弊,这两个听话的徒弟,显然无法胜任孙悟空的工作。因为他们从来都没有独当一面的经历,在这一方面最难无法和对方相提并论。包括唐僧也是一样,他只是站在领导者的位置,但却不具备相应的能力,无法撑起整个取经团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才使得他与孙悟空之间的关系如此复杂,一次次决裂又一次次和好,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现实的需求。而作为被需求者的孙悟空,其实同样面临着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一旦他离开了唐僧,就意味着失去了修成正果的机会,只能回到花果山继续做妖怪,之前的所有努力都将半途而废。所以他才会不断地妥协,在离开之后又三番两次的回到取经团队。尤其是在六耳猕猴被打死之后,如来佛祖特地跟他说了这样一番话:“你休乱想,切莫放刁。我教观音送你去,不怕他不收。好生保护他去,那时功成归极乐,汝亦坐莲台。”这样做很明显是在用最终的美好目标,引导孙悟空回去保护师父,让他不要因为一时意气而影响了大局,错失修成正果的良机。对于唐僧这边,观音菩萨也采取了同样的方式来警示对方,直接把其中的利害关系说的非常明白:“你今须是收留悟空,一路上魔障未消,须得他保护你,才得到灵山,见佛取经,再休嗔怪。”如来佛祖和观音菩萨,作为《西游记》中的两位超级大佬,同时又是整个取经计划的发起者和负责者,完全可以说是唐僧与孙悟空的顶级领导。既然这两个人都把话说到了这个份上,他们师徒两人自然也不好再多说什么,毕竟事实也的确就是如此,他们谁也离不开对方,要想走到最后只能相互妥协退让,达成一种共赢的局面。所以说他们两个人是在现实的需求和利益的驱使之下,才结束了这一段十分漫长的磨合期。那么与此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他们迟迟无法真正接纳对方的原因,就是因为主观意识上的冲突太过强烈,以至于形成了一种一山难容二虎的局面。正是这样的情况,才造成了他们之前的那些矛盾,让师徒二人的关系迟迟无法走上正轨,甚至一度走向决裂。结语其实人与人之间最大的阻碍,就是各自心中的坚持,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待世界的态度,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这些东西会在我们的心中形成一种观念,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世界观,这是由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与生活环境,共同促成的因素。然而当这一种观念形成之后,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性格,乃至整个人生。虽然人们总是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取向,去选择生活的环境和身边的朋友,可是在很多时候,却又没有选择的权利。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也就只能试着改变自己的主观意识,去接纳别人并且主动化解矛盾,不要让所谓的磨合期无限延长。本文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单选

您觉得这篇文章,品味怎么样?

好不好打开百度APP进行投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743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