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

宋元时期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西游记

发布时间:2024/8/20 13:35:34   
中科医院曝光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5153159.html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的故事也可以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西游”的故事也是有一个由产生、演绎、丰富、定型的过程。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西游记》是明代写定的,至于作者虽然一般都写作吴承恩,而实际上争议很大。在定型前,西游故事是在不断变化的,有一部流存下来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很可以看到一部分不同。下面我们通过解说这部书的第二部分,就可以看出很多的区别来。《行程遇猴行者处第二》僧行六人,当日起行。法师语曰:“今往西天,程途百万,各人谨慎。”小师应诺。(解说:这里写的是唐僧初行时有六人相随,这六人都是普通的僧人,不包括后面的猕猴王和深沙神。所写的取经里程这里所写也不是我们常见的十万八千里,而是途程百万,还没有过分强调数字的特殊意义。)行经一国已来,偶于一日午时,见—白衣秀才从正东而来,便揖和尚:“万福,万福!和尚今往何处?莫不是再往西天取经否?”法师合掌曰:“贫僧奉敕,为东土众生未有佛教,是取经也。”秀才曰:“和尚生前两廻去取经,中路遭难,此廻若去,于死万死。”法师云:“你如何得知?”秀才曰:“我不是别人,我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我今来助和尚取经。此去百万程途,经过三十六国,多有祸难之处。”法师应曰:“果得如此,三世有缘。东土众生,获大利益。”当便改呼为猴行者。(解说:孙悟空的原型出现,不过不同于《西游记》的描写,《取经诗话》中还没有孙悟空的名字,而是被唐僧称作猴行者。而猴行者也是以白衣秀才的面貌出现,隐去了猴子的形象。不过他自己告诉我们,他本为猕猴王,而不是《西游记》中的石猴。《西游记》中的猕猴是在“真假美猴王”部分出现,而且是个假悟空,这个很有意思。他也的确来自花果山,不过花果山是不是东胜神洲傲来国,就没有写了。而我们熟悉的水帘洞,这时还叫做紫云洞。另外大家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孙悟空原型猴行者,是主动来为唐僧服务的,里面也没有什么大闹天宫的故事。从后面的故事来看,孙悟空确实曾经偷吃蟠桃,不过也受到惩罚,这惩罚一直让他后怕不已,此时的猴行者还不是“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那样的无畏之徒。在《西游记》中唐僧本是如来的二弟子,因不慎辱慢佛教,被贬下界,是十世修行的好人。而在《诗话》中,唐僧是三世修行,前两世也都取经,但因为佛性未足,中途遇害。而害他的人在后面写到了,和《西游记》也有莫大关系,害他的人正是后文出现的沙僧的原型深沙神。)僧行七人,次日同行,左右伏事。猴行者乃留诗曰:百万程途向那边,今来佐助大师前。一心祝愿逢真教,同往西天鸡足山。三藏法师诗答曰:此日前生有宿缘,今朝果遇大明贤。前途若到妖魔处,望显神通镇佛前。((解说:诗话的一个特点就是经常用诗来总结。这里再次强调,唐僧身边的人数,此时连上猴行者,已经有七人。)猴行者的诗歌有一处需要注意,这里明确的说“同往西天鸡足山”,他们去的地方不是《西游记》中的灵山,而是“西天鸡足山”。现实中的鸡足山在云南大理,传说是迦叶的道场。唐僧的回诗把猴行者称作“大明贤”。应该说这里的猴行者不如孙悟空有一种野生的自由的活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743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