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这个人虽然说曾经非常有机会成为一代霸主,但是终因为自己的思虑不周,不采纳别人的意见,而且做事过于凶狠而败北,输给了刘邦。比起刘邦的做事留一线且善于隐忍思虑周全,项羽就更偏像一名武将,而且冲劲太过。其实在历史上有一段时间项羽是远胜于刘邦的,他自称西楚霸王逼得刘邦甚至难以自保。这篇文章里小编主要想和大家聊聊关于项羽做事过于凶狠这件事,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曾经有人建议项羽在关中建立都城,因为更适合成立霸业。这和项羽想要返回故乡的想法可谓背道而驰,而这个给出善意建议的人说项羽这个楚国人就像猕猴戴了帽子,不成想项羽完全没有念及别人给出建议的好心,而是直接将这个人扔到热锅里煮死了!也许这就是后来少有人敢于给出项羽建议的一大重要原因吧。那么话不多说,下面的文章小编就给大家讲讲那个说项羽像猕猴戴了帽子的人,最终被项羽扔到热锅里煮死这段历史。项羽进入咸阳,自称西楚霸王项羽随后进入了咸阳,杀了已经投降的末代秦王子婴,然后将秦国宫殿付之一炬,据史书记载,大火烧了整整三个月。这与刘邦进入关中的所作所为形成了鲜明对比,使得秦人心里的天平更加倾向于刘邦。接着开始论功行赏,他把楚怀王尊称为义帝,自封为西楚霸王,然后封了十八个王。项羽原本是楚国贵族,在他脑海中没有皇帝的概念,他一心只想恢复秦统一前的样子,所以即使权势达到巅峰的时候,他也没有想到自己像赢政一样登基称帝,而只满足于做一个诸侯王中的霸主。但是,即便采取分封制,项羽在这件事上也没有做到一碗水端平,他不承认过去的诸侯国,而重新进行了分封,把自己的亲信分封到重要和富裕的地方,一些与自己关系疏远的诸侯国王室成员却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这一做法引起不少诸侯和将领的不满,《史记》说“项羽为天下宰不平”,事实上,分封没多久,这些诸侯国就打了起来,这为以后项羽的覆灭留下了重大隐患。项羽和刘邦的间隙逐渐出现项羽对刘邦还是有所忌惮,没有按照“怀王之约”封他为关中王,而是听从了范增的建议,封刘邦为汉王,管辖之地为巴蜀和汉中,就是今天的四川、重庆和陕西的汉中地区。这些地区与关中有秦岭险阻,很难向外发展。同时项羽又将关中地区分别分封给三个秦朝的降将,分别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他们三人的主要任务是监控刘邦的动向,阻断刘邦的东出之路。刘邦对此非常不满,他还梦想着按照怀王之约成为关中王,想带着兵马去找项羽理论一番,但被萧何等大臣劝阻,萧何等人说双方实力悬殊,这样做无异是作死。刘邦冷静下来,觉得言之有理,心里明白“认怂”是此时最好的选择。那个说项羽像猕猴戴了帽子的人,最终被项羽扔到热锅里煮死!做完这些事,项羽自觉功德圆满,准备东归返回彭城也就是现在的江苏徐州。此时有人向他建议,关中这个地方,有山河为屏障,土地又肥沃,可以建都而成就霸业。项羽拒绝了这一建议,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也。”就是说,富贵了不回故乡,就如同穿了锦绣衣服而在黑夜里行走,别人谁能知道呢?这句话成为了成语“衣锦还乡”的由来。提建议的人听说项羽所言后,发了一句感叹说:“人们都说楚国人像是猕猴带了人的帽子,项羽果真是这样。”项羽听到了这句话,很是生气,下令把这个人扔到热锅里煮死了。项羽最终将楚怀王诛杀项羽离开关中返回彭城,义帝也就是楚怀王同在彭城,一城难容两主,项羽让义帝迁都,找了一个借口说,古代的帝王一定要居住在河流的上游,他让义帝迁移到长沙郴县去,结果在半路上又令人将义帝杀掉。项羽得到了一时之快,但后来历史证明,这是他犯下的又一个愚蠢错误,为刘邦讨伐他创造了一个非常具有正义性的理由。刘邦受封汉王后,领军穿越秦岭,到了自己封地的都城南郑,为了不使项羽起疑心,也为了阻挡敌人的攻击,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索性把关中通往汉中的栈道全部烧掉。当时刘邦所处的环境比较险恶,手下最得力的谋士张良跟随韩王离开了,东进之路被秦岭和关中三王所阻挡,最关键的是自己的军队多是楚人,皆有思乡东归之意,所以经常有人逃跑。长此以往,别说难以与项羽抗衡,是否能够自保都成为问题。但刘邦确实有帝王之相,上天一再眷顾他,这时候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来到他身边,这个人对灭掉项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就是韩信。而不知道是不是天意,项羽这个本来极有希望一统霸业的西楚霸王却没有落得一个好的下场。纵观中国历史,唯有仁政者能得天下,可见做事真的应该留一线。那么文章讲述到这里,不知道大家觉得那个说项羽像猕猴戴了帽子的人,最终被项羽扔到热锅里煮死这件事做的是否过激了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jg/7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