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经常熬夜、生活不规律,是现代社会困扰很多人的问题。有很多研究表明,节律紊乱或睡眠障碍容易造成一些精神疾病,如双向情感障碍,抑郁症等的早期症状,但目前对于治疗这类疾病的有效药物很少,缺少与人类相近的动物模型是影响药物研发成功率的一个关键因素。年年初,中国科学院率先突破非人灵长类体细胞克隆世界难题,克隆猴“中中”和“华华”诞生。经过一年来的努力,近期,中国科学工作者们成功创建了世界首批生物节律紊乱体细胞克隆猴模型,表明中国正式开启了批量化、标准化创建疾病克隆猴模型的新时代。这将为人类带来什么福音?节律紊乱克隆猴宝宝。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供图猕猴模型与人类更为相近药物研发中,用小白鼠做实验是国际通用做法。小白鼠虽然为人类健康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却很有局限。比如生物钟紊乱、抑郁症等精神疾病、脑疾病,很难在夜行性动物小白鼠身上反映出来。用与人类相近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做实验,理论上讲药物研发的成功率会更高。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院士表示:“猕猴的大脑结构与功能,跟人非常相近。猕猴的各种认知功能、各种生理功能也与人是非常相近的。”健康克隆猴已有先例,应用价值不如基因修饰克隆猴但创建这种猕猴模型是困扰国际上致力于这项研究团队的难题。一年前,我国科学家首次成功研制出首例体细胞核移植克隆猴“中中”“华华”,开启了非人灵长类克隆的时代。不过,“中中”和“华华”都是健康的猴子,从应用价值上来说,不如基因修饰克隆猴那么大。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刘真介绍了其中的区别:“我们建立体细胞克隆技术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构建疾病的猴模型,前面的‘中中’‘华华’只是用正常的体细胞得到的克隆猴,那么到底用基因编辑过后的体细胞能否成功得到这种克隆猴模型呢?以前还没有被证实。另外,前面的‘中中’‘华华’是用了早期流产的胎猴的体细胞得到的。那么,出生后的成体的体细胞,是否也可以用来进行克隆猴的构建?也没有被证实。”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供图基因敲除猕猴出现失眠、焦虑等症状在哺乳动物的大脑中有一个控制生物节律的“起搏器”,这个“起搏器”通过一系列节律基因调控昼夜节律,这些核心节律基因之一便是BMAL1。团队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首次利用CRISPR/Cas9方法,敲除了生物节律核心基因BMAL1,产生了一批BMAL1缺失的猕猴。那么这些猴子有没有表现出节律紊乱的症状呢?为此,等到半年后小猴断奶,研究人员就从多个方面开始观察敲除猴的生物节律。研究人员给猴子们佩戴了运动手环,可以随时监测到它们的昼夜活动情况。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洪钧说,他们发现敲除猴在夜间活动明显增多,可能出现了失眠症状,“在很年轻的时候,这批猴子就出现了很突出的症状。比方说,在昼夜节律上面,事实上BMAL1敲除以后导致这个昼夜节律的异常,晚上的活动增多。睡眠总体时间缩短了25%。”此外,有很多研究表明节律紊乱或睡眠障碍容易造成一些精神疾病,如双向情感障碍,抑郁症等的早期症状。张洪钧表示,从这次的研究可以看到,猴子表现出怕人,避免与人对视等问题,“野生型的猴子在保育员进入的时候,对人是有好奇心的,所以它会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tp/7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