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猕猴 >> 猕猴的种类 >> 六耳猕猴被悟空打死后,如来为什么叹息原来
西天取经路上,孙悟空遇到了一次极具威胁的劫难,这场劫难发生在《西游记》第57回中,描述的是真假美猴王事件。
六耳猕猴化身成悟空的模样,两者容貌神态惟妙惟肖,神通差异微乎其微,连猪八戒和唐僧都无法辨别,就连观音菩萨也分辨不出。他们在一番混战之后来到了灵山,然而,即便神通非凡,六耳猕猴最终还是无法逃过佛祖慧眼的审视,最终被辨认出来,悟空一棍将其击毙。
然而,在六耳猕猴死后,如来坐在莲花宝座上,却发出了一声深深的叹息。他在六耳猕猴身上发现了悟空的秘密。
真假美猴王《西游记》中的真假美猴王故事情节十分引人入胜。这段故事发生在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途中,当时孙悟空因不听劝阻打死了拦路的强盗,导致与师父的关系再度恶化。唐僧不愿再目睹杀生之事,于是将孙悟空赶走。
悟空一怒之下回到花果山,却给了六耳猕猴可乘之机。六耳猕猴变成悟空模样,将唐僧击晕并抢走行李。顽劣的猴子性情使然,随后六耳猕猴还模仿出假唐僧、八戒和沙僧,明显打算模仿师徒四人去西天求取真经。
故事中,真正的唐僧在被打后慢慢苏醒,请求沙僧去追回被六耳猕猴抢走的行李。当时两人都未意识到孙悟空其实是六耳猕猴的伪装,直到沙僧找到六耳猕猴,发现他身旁的山寨居然与自家如出一辙,这才开始感觉事情不对劲。
沙僧机智,明白自己无法单独解决眼前的麻烦,遂带着此事求助观音菩萨。
不过等沙僧辛苦赶到时,惊讶地发现六耳猕猴早已提前一步。两人在观音面前再度争执,直到观音提醒两人或许前往花果山会有所发现,才勉强让吵闹不休的两位暂时分开。
抵达花果山后,沙僧陷入困惑,因为这里居然还有一位孙悟空,真假难辨。然而,沙僧逐渐明白,当初打击师父并抢走行李的必定是那个假猴子。尽管大师兄性情古怪,却从未对师父出手。
真假悟空相见后毫无多言,从人间打到天界,再从天界打到地府,两者法力几乎相当,却难分胜负。既然交手无法解决问题,唯有寻找评判真伪的人。
唐僧先念紧箍咒,两者都痛苦不堪,外表看不出谁是真谁是假,无奈之下只得放弃。随后,两人前往托塔李天王处求助,他拥有一面能显现妖怪真身的照妖镜,但对两位妖怪来说毫无效果,完全一样。
地府地藏王菩萨的坐骑“谛听”听出了真相,但却不敢对外透露。于是两人上灵山请教佛祖。任何虚伪在佛祖眼中都无处藏身,佛祖轻易辨识出六耳猕猴的真实身份,并运用金钵盂将其罩住。
佛祖为何要叹息确认了身份后,孙悟空毫不留情,一棒打下,将六耳猕猴送回了西天。事情理应告一段落,但有人是否注意到了呢?六耳猕猴死后,坐在莲花上的佛祖发出一声叹息,仿佛对六耳猕猴的离世感到惋惜,或者还有其他原因。那么,为什么佛祖要叹息呢?
一些读者提出,灵山是佛陀清修之地,扫地可能会伤害蝼蚁的命运,爱惜飞蛾纱罩灯。这句话表达的是佛陀拥有慈悲之心,使灵山因为这份慈悲而显得神圣。
然而,孙悟空在灵山上毫不顾忌地将六耳猕猴打死,触犯了佛祖面前的杀戒,导致整个灵山都黯淡无光;佛祖对此感到忍辱又心生惋惜,因此发出叹息。
这种解释似乎站不住脚。修行者都追求“六根清净”,即远离世俗烦恼,达到无欲无我之境,以成佛为目标。
灵山上的僧侣都是经过千百年修行、开悟的大觉者,佛祖更是佛教的奠基者,以他们的境界,不太可能因为小小的不足而心生惋惜。
或许真正让佛祖叹息的原因,要从孙悟空身上寻找。当孙悟空和六耳猕猴在灵山交战时,佛祖对众人说:“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
佛祖的言辞或许暗示着,六耳猕猴并非普通猴子,他与孙悟空本是一体,只是后来分化成了二心,导致这场纷争。
这就如同每个人内心都存在一个“本我”,这个“本我”不受外界约束,在想象中可以自由驰骋。
在唐僧赶走孙悟空之际,作为妖王之王的负面情绪彻底爆发,他内心的“本我”得以释放,替代孙悟空做一些他本想却未能实现的事情。
否则我们无法解释六耳猕猴的身世。他拥有与孙悟空完全相同的外貌、修为和法术,这难道是菩提为他找了个完全一样的猴子,传授了完全一样的功法吗?这显然不太可能!佛祖叹息的或许是,当悟空亲手毁掉了自己的“本我”后,他再也不是完整的自己了。
结语在真假美猴王故事结束后,孙悟空似乎再也没有违抗过师父的命令。他身上的野性已在自我分离后被消除,前去取经的猴子与曾被物欲压抑的猴子已经不再是同一存在。
然而,这也是孙悟空成佛的必由之路。若带着对佛祖的怨恨,怀着对世间的恶念,又如何能在灵山修行成佛呢?或许佛祖所叹息的是,曾经的那只猴子已经完全消失。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百家帮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