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

农业魔性定律,产量低了不够本,产量高

发布时间:2023/6/24 16:55:10   
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很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ffxbdf/

要是问农民为什么现在农村变成了空村,估计很多人会说这和打工的观念深入人心关系密切,可要往深了想,那打工的观念为什么能替代掉农民对土地的依赖,让对土地渴望了这么多年的农民终于在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分到属于自家的土地后又疏于打理,选择外出呢?估计农民的答案会出奇的一致,那便是种地太“坑”了。可能没专门从事过农业相关的人很难理解,土地本身不需要成本,只要投入点化肥种子之类的就能生产农产品,不说挣多少了,起码实现不赔钱很简单。这样想其实就大错特错了,就以编者所在的地方为例吧,前几年的时候村里流行种大蒜,农民们少了种几亩地的蒜,多了种十几亩几十亩的蒜,赶上了行情还不错,那两年农民都赚了点钱,但好景不长,很快这种支撑整个村子农民生活的模式就被推倒了。

以今年为例吧,到了蒜收获的时候,价格还不到往年的一半,还有些收购商以成色不好,个头太小为由,使劲的往下压价,等到蒜卖完,农民们算了一笔账,大家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产量低的时候,不够本钱的,产量高了的时候,又会滞销(起码半滞销),为了走量,只能咬着牙买。这不是我们这一个地方的现象,放眼到农业相关的经营活动当中,尤其是对种水果,种蔬菜等农产品的农民来说,这成了农业的“魔性”定律,就在半个月前还出现了“猕猴桃”“苹果”等水果滞销,上万斤水果堆积在家里,没地方堆放。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现在河南又出现了白莲藕滞销的情况,好几千万斤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白莲藕等待着买主。同时很多农民又想起了这个农业的“魔性”定律,遇到这样的事儿,农民该咋办呢?我觉得从以下这几点来做没准能起到作用。

第一、改变等的思想,联系农业类企业,寻找合作契机

很多城市里边都有对应的农业服务站点,也有一些农林牧副渔类的公司和企业,这类的企业肯定有独特的业务链条,农民完全可以组成一个团体,然后选出来部分代表和这些农业类的企业对接,建立起来合作关系,利用他们独特的业务链条来吧多余的农产品给销售出去。很多农产品的滞销都源自于供需不对等,其实只要农民能把自己手里优质的农产品宣传出去,让这些农业类企业参与进来,相信滞销的压力就会小很多。当然了,要实现这一点,就要求农民改变传统的等的思想,千万不能和之前一样,种植的农产品就等着别人上门收,真到那时候,什么都晚了。

第二、不要只追求量,要对农产品的质严格把关

客观的来讲,有些农产品滞销其实和农产品本身的品质也有一定的关系,就拿大家都熟悉的猕猴桃来说吧,很多人可能至今印象当中都觉得猕猴桃是国外进口的水果,其实并不是,这是一种实打实的“国产”水果,人们之所以有这种印象就是因为很多种植的果农们为了能抢占市场,做第一批上市的供货商,无视猕猴桃的生长周期,催熟、早摘,导致人们买回去的猕猴桃都要放坏了,却还没熟,时间久了,很多人就不吃了,也卖不出去了,反而那些从国外进口的成色好,卖相好,口感也很好的猕猴桃占据了市场,有点让人大跌眼镜,所以要解决农产品滞销,农民也要从农产品的质量上把关。

第三、进行农产品相关的加工

很多农民想的就是怎么把地给种好,怎么样增产,这样确实没问题,但在当前的情况下,竞争如此的激烈,简单的农产品的种植竞争力度自然有限,而且完全受市场的影响,不可能避开“减产赔钱,丰产滞销”这个“魔性”定律,那要想突破这个定律怎么办?答案只能是通过现代化的工艺,进行农产品相关加工,这样不仅能提高农产品的售价,而且避免掉了农产品大量上市,直接售卖时候带来的竞争压力。只不过要实现这一点有点难,不是一户农民能实现的,所以还需要当地村委或者是乡里县里帮忙才行。

不管是种水果还是种莲藕,农民真的付出了挺多,尤其是到了这个节骨眼上,很可能这是农民年前最后的一笔收入了,所以如果您刚好需要这些东西的话,不妨直接从农民手里购买吧,这样既解决了您的问题,又帮助了农民朋友,算是一举两得了。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欢迎留言,分享,评论,让更多的农民都能看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522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