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猕猴 >> 猕猴的形状 >> 贵州科学院脱贫攻坚故事系列报道1精准
年6月,经贵州科学院党委选派,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韩振诚同志到水城县勺米镇果立普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果立普村为深度贫困村,位于勺米镇南部,海拔在-m,海拔落差较大,果立普村没有工业产业,村民收入全靠外出务工和农业产业支撑,经过前期的实地调研及沟通交流,最终韩振诚同志决定把农业产业扶贫作为实现长期稳定脱贫的根本途径。
“我已经50多岁了,没有谋生技能,只能靠在家务农生活。”泥木底组贫困户王景达,在见到驻村第一书记韩振诚时说道。王景达和老伴都没读过书,老伴还有智力残疾,也干不了复杂的农活,家中还有位80多岁的老父亲需要赡养,全家的收入来源主要靠种植2亩猕猴桃,但由于不懂种植技术和方法,产量较低,连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都很困难。
韩振诚挨家挨户解决贫困户实际问题
了解到王景达家的情况后,韩振诚立即实地查看果园情况,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首先,你的猕猴桃地里没有排水沟,猕猴桃又怕涝又怕旱,没有排水沟,在雨季时雨水排不出去,很容易造成猕猴桃树木缺氧死亡。”韩振诚说道。
于是,他立即帮助老王顺着地势,每两排猕猴桃挖出一条排水沟,确保水流畅通。“其次,我们还需要把周边树木清理一下,防止阳光被遮挡。”韩振诚指着猕猴桃园周围的树木说道,“另外果园里的苗木修剪也存在问题”,并为王景达送上一本《水城县猕猴桃栽培技术手册》。
韩振诚给王景达传授猕猴桃种植技术
“但是我不认字怎么办?”王景达说。“那我就都读给您听嘛。”韩振诚说。于是,这位来自山东的小伙用普通话一字一句地读给老王听,尽管老王一开始听不懂普通话,但是在韩振诚的耐心解说下,他已经明白了猕猴桃果园每个时期该干什么工作,也逐渐掌握了修剪、施肥、常见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要点。
水城县作为国内猕猴桃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之一,县委县政府一直大力扶持猕猴桃种植,把猕猴桃产业作为县十大支柱产业之一。借着水城县猕猴桃产业发展的东风,韩振诚与村干部商量,以王景达作为大户,扩大种植规模,教授种植技术,示范带动周边农户,这一举措得到了村支“两委”的支持和认可。
年冬天,果立普村委给王景达赠送了部分苗木,帮助他向县农业部门申请到10亩的猕猴桃种植搭架杆子、钢丝和部分肥料等;年夏季,韩振诚向所在单位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申请元资金用作猕猴桃栽培发展资金。年9月份,由于水城县遭受暴雨袭击,王景达家的蓄水池被大雨冲垮,韩振诚当天第一时间来到果园查看受灾情况,把具体情况及时上报给镇里,并争取到了元的临时救助资金,帮助王景达及时修补好蓄水池,保证灌溉水源不间断。
暴雨冲垮了王景达家果园的蓄水池
王景达家果园的蓄水池及时得到修补
韩振诚同志给贫困户传授猕猴桃种植技术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王景达家的猕猴桃种植面积已经扩大到20亩,他还给自己的猕猴桃果园围上了钢丝网。“你这新网子围的真不错,结实又漂亮!“韩振诚说。
“这些网子花了我三千多块钱呢,这样我就不怕鸡跑到我的果园里啄猕猴桃苗了!”王景达笑着说道。
如今王景达原有的2亩猕猴桃在韩振诚的帮扶下提高了产量,今年收入较去年增收多元,实现了稳定脱贫;新扩种的猕猴桃苗长势良好,收益前景可期,为老王家稳定脱贫走向富裕打下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在后续的帮扶中,果立普村委将继续在猕猴桃产业发展的品种及果园标准化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水城县坚持不断推进猕猴桃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国际化的进程,各种惠民政策不断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猕猴桃产业,赢得了贫困群众的心,激发了贫困群众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
“只要我们凝心聚力,进一步巩固当地的猕猴桃产业发展,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管理的新型农民,以点带面,带动周边老百姓靠猕猴桃这个致富果走向富裕,就能促进产业扶贫在果立普村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韩振诚说道。
通讯员李菁菁王一先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段超木
编辑彭耀永
编审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