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

奋斗者正青春张可走到群众心坎里

发布时间:2023/7/18 1:05:01   

法镇沙坝村村貌一角。

云雾缭绕的青山,潺潺不息的流水,满山绿油油的茶树,这里是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法镇沙坝村,也是张可奋斗了6年的地方。

6年里,张可与沙坝村干部群众一起,克服重重困难,绘就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美丽画面。“离群众越近,离真理越近。”这是张可几年来与群众并肩奋斗的深刻体会。

走遍全村走进群众心坎里

年7月,张可从云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通过“汉中市首届高层次紧缺人才引进”回到家乡南郑区农业农村局工作,很快便开启了他的第一书记之旅。

沙坝村是他的第二站,也是他任职时间最长的地方。再次踩上故乡的泥土,张可最想做的就是用尽浑身解数,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

但对于沙坝村来说,张可就是一个毛头小伙子。“这么年轻,能吃苦吗?”“他懂我们地里的事儿吗?能带我们干什么啊?”“大概就是来镀金的吧。”

质疑的声音层出不穷,从村民到村“两委”班子,没有人觉得这个新来的小年轻能干成事。

村民不信任,工作就没办法推开。如何获得大家的认可,是张可要攻克的第一个难关。

“说不如做,我就干出一点事情来,让你们看到我是有能力的,是靠谱的。”张可心里憋了一口气,想定了下一步计划,就从村民的信息录入、贫困户建档立卡入手。

沙坝村由三个村合并而成,村里有户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录入信息的工作量非常大,又很复杂。张可没有退缩,坚持带着村“两委”走访每一户村民,从白天走到黑夜,哪怕是大雨淋湿了衣裤,湿鞋把脚泡得发白,哪怕是返回村委会已经晚上12点,没有热饭,靠3个西红柿充饥。花了半个多月时间,张可完成了信息录入。

光录入还不够,他还将信息档案做了细致分类,装订成册做好封面,沙坝村所有信息清清楚楚,一查便知。

年张可对扶贫工作村级档案资料归类。

看着张可干得如此干净利落、井井有条,村干部的想法变了,觉得张可是个能靠得住的人了。“当时不断有邻村、区里、市里甚至省里领导来我们村考察观摩,他们都说我们村建档立卡的工作做得很好,我们也觉得很光荣。”沙坝村村支书刘照才说道。

走访工作的开展,拉近了张可与村民们的感情。到了村民家里,他常常帮着扫扫院子,剪剪茶树,他跟村民们说,“就算我以后调走了,你们还是可以来找我,到城里走热了,就到我办公室来喝杯水,找不到路我就帮你们找,都没问题。”

一天晚上,刚刚完成走访工作的张可看到76岁的王义珍大妈关节炎犯了,膝盖疼痛难忍。他没有丝毫犹豫,迅速把她送到村卫生室。诊所没人,又急忙赶往隔壁村,还是没找到医生,他只好一路打听到医生家里,等王大妈看完病,已经是凌晨三点多了。后来,张可又为王大妈多方奔波,办好了慢性病审批手续,大妈每年可减少元的医药费。王大妈从心底里感激张可,总是拉着他的手说:“小张,你比我亲儿子还亲!”

老叶子变成金叶子

第一个关卡顺利通过,工作需要推进第二步了。

沙坝村没有规模化产业,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村里老人居多,贫困发生率达23%,年收入在整个镇都排倒数,好多人都娶不上媳妇。要想让大家伙挣钱过好日子,就必须发展产业。

张可在走访中发现,沙坝村处于浅山丘陵地带,这里地理条件很适合茶树生长,且种茶历史悠久,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种茶。但每家种茶不多,只是分散的小作坊生产,茶叶卖不上价。村民们种茶技术不高,按常理,每亩茶田每年能收入元,但沙坝村的茶田收入每年却只有元。

张可决定,要让大家把茶产业做大做强,流转土地,扩大茶树种植面积,形成连片规模。同时引入茶厂,生产黑毛茶,进一步增加茶树收益。

法镇沙坝村黑毛茶扶贫示范园。

原本,沙坝村的茶叶采摘都在清明前后3月底到5月,此后茶叶就成了没用的老叶子,一直到十月重栽新茶苗,茶田空闲时间长达4个月。而茯茶的原料黑毛茶对茶叶的要求不高,老叶子也能用,对采摘的要求不高,村里的老人们也能采摘。

“我之前调研过,咸阳的茯茶产量很大,但原料却需要从湖南等地购进,要是我们这里也能产黑毛茶,在市场上会很有竞争力。”张可信心满满。

跟村“两委”商定后,张可就开始一家一家地找企业洽谈,他跑遍了邻近11家企业,讲政策、讲区位、讲驻村工作队的人才,费尽了口舌,但企业老板们的态度是一致的,“他们说,我这个‘傻娃儿’,能干啥。”张可笑了。但他没有放弃,终于在市级龙头企业汉中农茗园这里看到了希望。

年张可指导建档立卡户茶叶采摘的技术。

农茗园经理王忠伟说:“那时候张书记到我们这里来了四五次,每次都很耐心,针对我们的疑问不断地讲解政策和市场情况,我被他的诚意打动了,就决定去他们村看看。”

然而,不情愿的还有沙坝村的村民。不少村民不愿流转土地,怕自己的投入有去无回。“这些地我们要留着种口粮的,土地流转之后没地方种粮了,怎么办?”“我们都种茶,茶卖不出去怎么办?”

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张可找到村里的老党员王义成、有威望的长者刘邓禄出面,在村民代表大会上坐镇,讲政策、算细账、做动员,足足讨论了4个多小时。终于,村民们被说动了,短短一个月,涉及22户村民共37亩土地全部流转到位。

年张可通过院坝会为沙坝村民及贫困户进行茶叶种植指导。

紧接着,黑毛茶厂很快动工、投入运营,每日鲜茶叶加工量2万多斤,可产干茶斤,解决了全村乃至全区近户茶农夏秋茶资源无法利用的问题,延长采摘期天,亩均增收元;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60个,每年人均增收元。

光有黑毛茶还不够,张可有了更多谋划。经过反复沟通、研讨,他与村“两委”达成共识,确定了沙坝村产业发展的思路目标:长效特色产业发展茶叶和猕猴桃两个主导产业,短期发展中药材、养殖业,实现户均2亩茶叶、人均3棵果树,持续推进特色产业与庭院经济共同发展,带动全村脱贫致富。

张可专门绘制了《沙坝村脱贫攻坚作战图》,挂在村委会的墙上,这张图囊括村里的贫困户分布、地理条件、适合的产业等信息,沙坝村的发展规划一目了然。

在他和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沙坝村的特色产业壮大起来。6年间,沙坝村成功引入了4家企业,投资近0万元。目前,全村茶叶面积达到亩,原来的黑毛茶厂已经成为陕南最大的黑毛茶产业扶贫示范园,茶叶扦插产业园、猕猴桃产业示范园也先后成形。

年法镇沙坝村茶叶扦插繁育示范园。

大闸蟹养殖老板更是慕名而来,“他听说沙坝村有山泉水,而且村‘两委’和村民都很支持产业发展,营商环境不错,就来这儿试养大闸蟹了。结果养出来的蟹品质真的不错,就投资养殖了。”张可看着面前亩的稻渔综合养殖基地开心地说。

只要你愿意,我全力支持

扶贫扶智。激发村民们的内生动力,让他们能自发地开动脑筋、探索实干,这才是最重要的。一直以来,张可孜孜不倦地向村民们讲惠民政策、讲致富故事,鼓励他们敢想敢干。

“张书记为我们操了太多心。”沙坝村60多岁的王发彦感叹道。当时他是贫困户,家里人均年收入只有1万多元。村里发展猕猴桃产业,为每户免费发放树苗、肥料和剪枝工具,王发彦心想自己这么大年纪了,还折腾什么,虽然手里已经有了物资,却没有行动起来。

“张书记天天到我家里来,说你们不要气馁,我是真心帮助你们的,有什么需要,都可以提。你家小孙子考学填报志愿什么的,我也可以帮你啊。”王发彦招架不住张可的热情,种下了株猕猴桃树。

不会种树,张可就联系区农业局的果树专家、技术员到村里来指导,平时有问题随叫随到,每到果树需要施肥、授粉等关键时刻,专家们都不会缺席。

年张可指导农户茶园修剪技术。

在全方位全过程的帮助下,王发彦的猕猴桃终于有了回报,一下子卖了7元,“那天我经过他们家,他跟我说他专门给我留了最好的猕猴桃,等着我去吃呢。看着他们满意、高兴,我也觉得成就感满满。”张可笑呵呵地说。

“只要你有意愿,有想法,我都可以支持,我帮你谋划。”这是张可最常说的话,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他的努力下,村里一项一项产业越做越大,一户一户村民找到了致富的路子,越来越多的群众愿意投身到脱贫致富事业中了。

沙坝村里,青山脚下,连绵着的,是白墙红瓦、或两层或三层高的小楼,再往下看,便是两栋三层楼高的安置房。漂亮结实的民居旁边,连片的良种茶叶扦插示范园满目青翠,幸福家园老年活动中心、图书馆、广场等设施一应俱全。

沙坝村的样貌一天一个样,在外打工的村民高祯祥动了回村的念头。“听说村里扶贫政策好,大家伙都在加油干,我也想回村努努力。多亏了张书记,他非常热心肠,正是因为他的帮助,我的养鸡场办起来了,越办越好了。”说起张可来,高祯祥很是认可。

得知高祯祥想要回村养鸡的意愿,张可全力支持。先是帮他在农业银行借了6万元贴息贷款,解决资金问题;又主动帮他联系外出学习的机会,让他到杨凌、南通等地长长见识。

几年过去,高祯祥把家里的土房子修成了砖房,娶上了媳妇,还被村民选入村“两委”当上了文书。“我明年准备种香椿,规模种植,深加工,已经到云南、四川考察好了。”高祯祥对未来信心满满。

6年第一书记,张可的车开了10多万公里,土地流转、招工、审批等等各种协调工作都需要他来干,跑断腿、磨破嘴就是他的常态。

苦吗?“我从小就是在这里长大的孩子,我觉得生活就是这样的,一点都没觉得吃苦。”

累吗?“累是累了点,但成果让我觉得这些辛苦值得。”

张可也获得了不少荣誉,比如“陕西省脱贫攻坚奖贡献奖”、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个人等等,但他并没有沾沾自喜:“脱贫攻坚战中,有很多人跟我一样在奋斗,不怕苦不怕累,不分昼夜,还有很多人为此献出了生命。”

春风吹来,拂动嫩绿的茶叶,阵阵茶香袭来,深吸一口,张可满脸坚定:“我需要更加努力,更加用心用情,才能对得起党和国家给我的荣誉。”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顾翔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545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