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猕猴 >> 猕猴的繁衍 >> 民法典通解通读丨自己的照片被他人发到微博
《西游记》中孙悟空遭遇“真假美猴王”,如果是现实中,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呢?自己的照片被他人发到微博上,是否侵犯了我的权益?在网络上与人争论,是否侵犯了对方的名誉权?生活中个人信息如何保护?为什么不让发展基因编辑技术?本期《民法典通解通读》将继续解读《西游记》里的《民法典》。
《西游记》中“真假美猴王”
孙悟空的生活中突然出现了“另一个自己”,对方声称自己才是真正的美猴王,这让悟空百口莫辩。双方开始打官司证明自己的身份,找来唐僧、托塔李天王、菩萨辨认,他们都分辨不清。只有地藏菩萨的神兽谛听听出另一个“悟空”是六耳猕猴,但他表示此人得罪不起,不敢说。
六耳猕猴代表什么?
此前,孙悟空在菩提祖师处学艺时,曾半夜三更来到师父房间求教,说:“此间更无六耳,只止弟子一人,望师父大舍慈悲,传与我长生之道罢,永不忘恩。”
这里的六耳意思是一个人两只耳朵,两个人四只耳朵,三个人才六只耳朵。孙悟空的意思是,房间里只有师徒两人,没有第三个人知道,所以,请师父传他真功夫。
这个情节预示着将来可能会出现六耳猕猴,六耳猕猴代表第三人,是时刻在暗中听人说话之人。如来后来解释六耳猕猴是“凡人言,皆能知之”,他能知前后之事、能预测未来。
被科技包装的“六耳猕猴”就在我们身边
《民法典》人格权编第条: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现实生活中用手机上网搜索某样东西,或者跟朋友聊天时提到了某个产品,随后该产品广告就出现在自己的各种社交平台上,千人千面的广告由此而来。
从这个角度来讲,每个人身边可能都隐藏着“六耳猕猴”,被科技包装后暗中窃取我们的隐私,达到其商业目的。
“六耳猕猴”可能存在我们的手机、电脑里、摄像头里,身边有无数的“六耳猕猴”在盯着大家,分析着收集来的信息。
个人信息被窃取《民法典》助力维权
案例:胡女士一直通过某APP预订机票酒店,因此是该平台享受八五折优惠价的钻石贵宾客户。年7月,胡女士支付元在该APP上订购了一间豪华湖景大床,她偶尔发现酒店的实际挂牌价仅为.63元。胡女士与该平台进行了沟通,对方仅退还了部分差价。对此,胡女士以平台采集个人非必要信息进行大数据杀熟为由将其诉至法院。
法官对此事展开了调查,发现新下载的该APP会跳出一个温馨提示,给出两个选项操作,同意并继续的选项表示平台会搜集用户的个人信息并用于数据分析,以此对用户进行各种画像;不同意并退出的选项表示无法使用APP。
最终,法院判决该平台赔偿胡女士订房差价,并按房费差价部分的三倍支付赔偿金总计.48元。同时需在其运营的APP中增加不同意其现有服务协议和隐私政策仍可继续使用的选项,或者修订该APP的服务协议和隐私政策,去除对用户非必要信息采集和使用的相关内容。
处理个人信息有三个原则,即合法性、正当性和必要性原则。之前大多数APP在使用之前都要求用户概括性的同意用户协议和相关隐私政策,这种情况下用户只能接受,但其中的部分内容其实是没有必要的。这个案件的判决,就是要杜绝平台概括性的要求用户进行授权的行为。
《民法典》赋予了大家抵抗杀掉“六耳猕猴”的权利,用户可以到法院提起诉讼,到网信部门投诉,主张保护自己的权利,拒绝“六耳猕猴”在身边卧底窃取个人隐私。
问
自己的照片被他人发到微博上,是否侵犯了我的权益?
答
当然侵害了你的权益,如果经过了你的同意,你可以不主张权利;相反,你可以要求对方把你的照片删掉,因为对方侵害了你的肖像权,身体的特征、说话的声音等都属于肖像权保护范围。
问
在网络上与人争论,是否侵犯了对方的名誉权?
答
一般情况下不构成侵权,争论中可能会有一些尖锐的语言,但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主要看三点:第一依据的事实是否真实;第二表述中是否带有侮辱性语言;第三是否涉及舆论批评、舆论监督的范围。
问
生活中个人信息如何保护?
答
《民法典》对隐私权保护有特别的规定,包括私人生活安宁、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部位、私密信息等。如果被电话推销打扰可以向专门的反网络广告机构投诉。
问
为什么不让发展基因编辑技术?
答
《民法典》规定开展基因编辑必须要取得批准。同时这也是一个伦理问题,如果允许基因编辑婴儿出现,就意味着资本会让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处在不平等地位,富人可以从性格、健康、智商等各方面优选。
其次,一旦实施编辑基因技术,人类基因库里可能会出现一些未知、无法控制的疾病,这既可以让人类发展更好,也可以让人类倒退很多,会带来更大威胁。
来源:北京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