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猕猴 >> 猕猴的繁衍 >> 中国人的故事湘西老乡眼里的精准扶贫新路子
蜿蜒曲折的乡村公路,连接武陵山区腹地的湖南湘西十八洞村,巉岩高耸,涧水幽蓝。
这条路,一头通往十八洞村——一个人均耕地仅0.83亩、余人的苗族聚居村。7年前,这里人均收入仅元,不到当年中国农民人均收入的五分之一。
这条路,一头情系中南海。7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与苗族乡亲促膝谈心,提出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依靠走市场化发展之路,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激发村民求发展的内生动力,湘西十八洞村走出一条中国式精准扶贫的新路子。如今,笼罩山寨的贫穷雾霾已散尽,这里人均收入增长7倍,秀美的十八洞村得益于精准扶贫助力,在奔小康的路上大步流星。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外地返乡做生意的村民在串腊肉串儿。这里的湘西腊肉不仅深受来此观光的游客欢迎,也通过网店、直播带货被销往全国各地。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李峥苨摄
“七步法、九不评”探路精准扶贫
年1月,花垣县委扶贫工作队进驻十八洞村。队员放下铺盖,考验接踵而来。村后山要修一条机耕道,几个村民拼命拦住挖掘机不让施工。有人抱来几拢稻草,干脆在土坎上躺了下来。
纠纷不只一起。4个自然寨合并的十八洞村一度村合心不合,劲难往一处使。基础设施建设更是磕磕绊绊。
这让时任县委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龙秀林开始反思,扶贫首先得扶“精气神”,要从根本上转变村民“等靠要”的思想,精准识贫、精准施策。
村里决定,先从精准识别贫困户开始,这在当时还是头一遭。
户主申请、群众投票识别、三级会审、公告公示、乡镇审核、县级审批、入户登记,这是十八洞村摸索出精准识别贫困户的“七步法”。
“家里有拿工资的不评、在城里买了商品房的不评、在村里修了3层以上楼房的不评……”十八洞村总结出筛选贫困户“九不评”。
“七步法、九不评”精准识别出贫困人口人,村民不再有闲言碎语。这一做法为之后实施精准扶贫提供了经验。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一条通往梨子寨和扶贫矿泉水厂的马路边装上了路灯和红色的宣传标语。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李峥苨摄
合寨并村人心不齐,工作队和村支两委从文化活动入手拆“心墙”。过苗年、赶秋、主题画展、篮球比赛……一年有文化活动十多个,村寨互动参与,心理距离逐渐拉近。
工作队又琢磨出“村民思想道德星级化管理模式”:全村16周岁以上村民从支持公益事业、遵纪守法、家庭美德等6个方面进行公开投票,每季度一次,互评模范家庭。
“村民更看重面子,星级低了,面子上挂不住。谁也不希望落后。”村里退休教师杨东仕说。
如今,只要涉及村里的公益事业,斤斤计较的少了、主动参与的多了。村道拓宽,材料和设备由工作队筹措,投工投劳全部由村民上。村头“农家书屋”里,农业科技书籍成了抢手货,没有人再拿着扶贫款去赌博或买酒喝。
让“飞地经济借鸡生蛋”
拔穷根,靠产业。扶贫工作队经过入户摸底了解到,贫困户一缺资金、二缺技术,如果靠单打独斗闯市场,则会难上加难。
“习总书记首倡‘精准扶贫’,明确要求‘不栽盆景,不搭风景’,不仅要自身实现脱贫,还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经验。”花垣县委负责人说,他们思考良久,认定脱贫致富奔小康只能走市场的路子。
十八洞村摸索出“五跟”: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合作社)走,能人(合作社)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让市场主体带着贫困户闯市场。
选择什么产业?大山中的村寨,抬头低头都是山,人均耕地0.83亩。村里人思前想后3个多月,感到产业空间捉襟见肘。
“飞地经济”成为最终选项——车程40分钟的道二乡在大山中难得有一块大平地,当地决定“借鸡生蛋”。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村民唱起山歌送别游客。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李峥苨摄
花垣县委书记罗明远赴武汉拜访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引进国内猕猴桃种植的顶级技术;在道二乡流转土地亩,邀请县里苗汉子专业合作社与十八洞村共建猕猴桃基地,贫困户和普通村民则带着扶贫和政策支持资金入股。这既解决了合作社的资金问题,也保证了贫困户有长期稳定的收入。然而,万元资金缺口成了拦路虎。“找上级财政也能获得支持,但习总书记要求不搞特殊化。”罗明认为,既然走了市场的路子,就应该坚持到底。他们以土地经营权抵押,解了燃眉之急。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湘西长行村镇银行十八洞社区银行,24岁的村民施俊在柜台前。他从外地返乡,已经在这家银行工作了3年,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村民也不用再赶20里山路去镇上办业务。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李峥苨摄
站在道二乡高处远眺,如今的猕猴桃树漫山遍野。外地公司纷纷上门,按每亩猕猴桃产量约斤、5元一斤的保底价签订购买合同,净利润可达2万元,每人每年最多可拿1万元。
猕猴桃种植、黄牛养殖、乡村旅游、劳务经济成为振兴十八洞村经济的增长极。
斩断穷根成功“脱单”
年11月,在施成富家门前空地上,习近平总书记同聚拢来的村干部和村民拉家常、话发展。彼时,施家老宅破烂不堪,“雨天在屋里还要打伞”。
在外打工的施成富小儿子施全友下班后,从电视上看到习总书记来到自己家,激动得连夜登上了回家的火车。
“感觉家乡发展的机会到了。”施全友说。经过筹划,他开起十八洞村第一个农家乐——“巧媳妇”,地道的农家饭价廉味美,几乎天天都有游客上门。最为火爆的节假日,老人们上阵当帮手,依然忙得团团转。“最多时,一天接待了多个客人,足足10大桌。”施全友的妻子孔铭英说。
在“巧媳妇”带动下,如今,十八洞村已有十多户农家乐,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83岁的村民施成富(右)在家里看电视。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他家门口和村民座谈,这里由此成了“景点”,来十八洞村观光的游客常常在他家合影留念。随着游客越来越多,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帮助下,这里开起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墙上挂了许多当时的照片。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李峥苨摄
那次的扶贫座谈中,村民告诉习总书记,除了贫困,村里光棍多,娶不上媳妇。总书记勉励大家要加油干,等穷根斩断了,日子好过了,媳妇自然会娶进来。习总书记一席话,振奋了全村人的心。
年元旦,日子好起来的施全友,真的娶回了重庆姑娘孔铭英。
养蜂大户龙先兰因家庭变故,曾一度自暴自弃。在扶贫工作队帮助下,他用心学技术,牵头成立养蜂合作社,还为蜂蜜注册商标。有了一技之长和收入,也就有了娶媳妇的底气。年1月,龙先兰迎娶了心上人,还在县里买了房。今年,他把合作社蜜蜂养殖扩大到多箱。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一名村民从一家农家乐的招牌前走过。近年来,当地许多村民在家开起了农家乐。年,十八洞村旅游公司正式营运,年游客量超60万人次,带动人在家门口稳定就业。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李峥苨摄
十八洞村驻村第一书记孙中元说,现在许多村民有积蓄,人生大事不再犯难。村里已有30多个单身汉成功“脱单”。年2月,湖南省扶贫办宣布十八洞村脱贫摘帽。年,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元,比7年前增长了7倍。
年轻人重返十八洞村,千年苗寨重拾活力
年6月2日,十八洞村迎来历史上首位造访的外国元首,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本扬,率老挝党政高层代表团到此实地考察,探寻精准扶贫的“中国经验”。得知十八洞村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等产业,他表示十八洞村的扶贫经验值得老挝学习借鉴。
湘西州扶贫办负责人表示,十八洞村不依靠财政修路、盖房,村里脱贫开发靠的是精准施策、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其经验,已被复制推广到全州、全省。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十八洞村,让千年古寨焕发生机。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主题邮局,村民麻秀珍向访客介绍邮局的扶贫措施:这里利润的18%将被捐赠给村里,直接参与精准扶贫。这里还销售村里的特色产品,也开起了网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李峥苨摄
今年新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苗寨经济受挫。从长沙回来的大学生施林娇用网红电商帮助大伙儿“突围”。年,从浙江音乐学院毕业的她和另外两名返乡大学生组成团队。今年3月初,施林娇运营的“十八洞村的娇娇”发布第一条短视频内容,把镜头对准苗寨熏腊肉。质朴的乡土气息让视频火了一把,施林娇成了“网红”娇娇。她最火的一场直播获得30多万点击量,村里的腊肉经由她直播销售了数千斤。
直播镜头记录了十八洞村的今昔变化:乡间有了青石板路,有了“网红打卡点”的杨家酒坊,喜欢吃原生苗菜的外地游客,家门口也有了城市银行的ATM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洪克非杨月李峥苨)
(来源: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