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

有些图,截着截着就好看了

发布时间:2022/5/4 9:53:00   
北京中科忽悠 http://m.39.net/baidianfeng/a_5154118.html

在修图届

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

“有些图,截着截着就好看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截图能够改变一张图中最重要的部分

——构图

但是,你知道吗?

这个诀窍可不是当代修图人的专属

早在南宋的时候就有人这么干了

这位“截图先锋”就是马远

马远

字遥父号钦山

南宋第一文艺青年

杨皇后的画院idol

与夏圭是“马一角夏半边”CP

边角构图

当同事们还在画高山大川的时候

马远已经开始尝试新的构图

截取山水的一边一角

走起了“简约风”

为中国山水画带来了新的审美趣味

马远《梅石溪凫图》绢本淡设色26.7x28.6cm

南宋故宫博物院藏

《梅石溪凫图》是马远“边角山水”的代表作

他画的不是什么大山大水

而是某个山涧中的一角

一片山石,一丛梅花,数只野鸭,几圈波纹

就是这幅画中全部的笔墨

在这小小的一方册页中

观众无从得知这究竟是哪一座山

也无法推测这溪流的名字

但这神秘的一角却让它可以是任何山与川

因为马远截取的这一角

是具有延展性的一角

山石从这里向上堆积

溪水从这里向远方流淌

野鸭从这里向山后游去

梅花倒挂,好像是从画外开到了画内

这一角既是山、水、野鸭动态的起点

也是梅花落下的终点

同时,画面中大面积的留白

更是给了观众想象的余地

以少见多,正是马远“截图”的高明之处

残山剩水?

但是,这么巧妙的构图法居然引来不少非议

这是怎么回事?!

在马远之前

中国的山水画流行的是“大山大水”的构图

范宽《溪山行旅图》绢本淡设色.3x.3cm

北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不仅描绘的山川巨大且完整,图幅也极大

注重的是整体的宏伟气势

一眼望去,主峰气势压人,格外震撼

相比之下

马远画的山水

就像从里面抠出来的一小块儿似的

马远《松阴观鹿图》绢本淡设色24.2x25.8cm

南宋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不幸的是,这个时候战乱频发

宋王朝不敌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

于是退到江南,偏安一隅

开启了“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南宋时期

于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里

马远和他的边角构图不可避免地被曲解了

人们想

既然宋室南渡丢了半壁江山

那么这“边角山水”必然有其深意

必然是对“残山剩水”的政治隐喻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马远表示:你们都想多了

留白之美

边角构图,意味着大量的留白

在道家的美学观念中

这是一种独特的意境

是大音希声、大相无形的空灵之美

纵观整个中国绘画史

对意境的表达一直是画家的追求

边角构图也并非突然就被马远琢磨出来了

而是有着一个探索的过程

李唐是马远的前辈

生活于两宋之交

李唐《清溪渔隐图》绢本淡设色25.2x.7cm

南宋弗利尔美术馆藏

李唐虽然还没有创造出真正的边角构图

但已经开始朝这个方向尝试

山石、树木都开始以局部的面貌呈现

到了马远这里

他进一步发展了边角构图

把留白的空间变得更多

半片危崖,两棵劲松,一叶小舟

秋江甚至没有以波纹来显示它的存在

而是与同样不着笔墨的天融为一体

更加衬出人的渺小与世界的广大

马远《秋江待渡图》绢本淡设色21.6×22.2cm

南宋弗利尔美术馆藏

两半屋顶,一枝老松

虽名为《雪景》,但不直接画雪

而是将远山与屋顶留白

营造出了雪景的灵魂

马远《雪景》绢本淡设色26.7x27厘米

南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END

艺术史上的这种误解并不少见

归根结底

是把绘画视作了政治的注脚

其实,绘画有着自身的追求与独立的审美

正如笪重光所说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留白是画家对意境的追求

不要让穿凿附会的误读遮蔽了留白之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8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