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

李保国精神薪火相传

发布时间:2022/9/26 17:41:34   

在内丘县岗底村,连绵起伏的青山上,成片苹果树花满枝头;在滦州市鸡冠山生态农业产业园里,坡上栽树、林下养殖、地里种菜,群山环抱,绿树掩映,美不胜收;在平山县葫芦峪现代农业园区,和煦的阳光下层层梯田缠山绕梁,蓄水塘坝泛着银光,一派勃勃生机……这些,都凝结着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的辛劳和汗水。

部分创新团队成员和富岗李保国科技服务小分队合影

近年来,河北农业大学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致力于太行山综合治理与经济林产业化开发,用科技之手把荒山秃岭变成绿水青山,打造了富岗苹果、绿岭核桃、易县红树莓等一个个农业品牌,让农民挑上科技“金扁担”,走上了增收致富的康庄大道。

4月28日,在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中华全国总工会召开大会,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被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我们团队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既是荣誉,更是责任,我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决不辜负党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把李保国未竟的事业接着干好。”李保国的妻子、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研究员、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核心成员郭素萍表示。

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李保国教授年参加的首批太行山产学研基地课题攻关组。30多年来,课题组和李保国扎根太行山,把曾经“无雨渴死牛,有雨满坡流”的撂荒山,变成了今天的“栽上摇钱树,脱贫又致富”的花果山。

6年前,58岁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因突发心脏病,带着太多不舍离开了他奉献一生的山区开发与林果栽培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要学习李保国同志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李保国教授离开了,但他的精神之火永不熄灭。也是在那一年,李保国的团队正式被命名为“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致力于太行山综合治理与经济林产业化开发。创新团队扛起“李保国精神”的旗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继续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在“李保国太行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方案”的引导下,在“李保国太行山区精准扶贫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深受“李保国精神”影响,一些与李保国素未谋面的“80后”“90后”先后加入团队,成长为业务骨干,他们扎根基层,深耕先进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聚合起更大力量:6年来,团队成员每年有三分之二以上时间一如既往地服务于生产一线,开展思想和技术扶贫;联合全国多家科研院所攻关技术瓶颈,实现成果快速形成与转化;在河北、新疆、湖北等14个省份多个市县通过现场指导、电话、视频等多种形式开展实用技术指导,累计培训农民5万余人次,在滦平、滦州、易县等地新建示范基地10个,受益面积余万亩,累计新增产值12亿元。

创新团队培训农户

阳春三月,暖风拂面,在邢台市临城县赵庄乡东沟村新改造的百亩核桃园里,小小的核桃已挂上枝头,正在树下施肥的果农脸上绽放着笑容,再过两年,这些核桃树就能丰产,家里又会增加一笔收入。谁能想到,就在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核桃低产劣质园,品种混杂,且多数是实生核桃树,栽植多年还不结果。去年春天,创新团队通过高接换优技术,将这些核桃树改接为结果早、丰产性好、品质好、售价高的“绿岭”核桃新品种,帮果农们实现丰产丰收。

近年来,创新团队充分利用其组成人员学科门类齐全、经验丰富、创新能力强的优势,针对制约林果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进行科技攻关,取得了多项科技成果。创新团队成员、河北农业大学教授齐国辉就是核桃低产劣质园改造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从去年春天到现在,她多次到现场向果农们传授嫁接前准备、嫁接技术、嫁接后除萌、修剪、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越冬防寒等各项管理知识。过去,由于果农对核桃良种认识不清,栽植品种良莠不齐,成林后出现多年不结果的情况,即使结果果实也是大小不一,果壳厚薄不匀,难以实现高产高效。创新团队通过改劣换优实现低产劣质核桃园的良种化,以科学管理提高果实整齐度,提高核桃园单位产量、增加经济效益。齐国辉说:“据估计,改造后的核桃林亩产量将提高公斤,亩产值提高元。”

红树莓果实柔嫩多汁,具有极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李保国曾经致力于红树莓事业的发展,正当红树莓在河北省初步打开局面的时候,他却带着尚未完成红树莓事业的遗憾离开了我们。河北农业大学副教授、团队成员张雪梅是李保国教授的学生,从本科到博士一直师从李保国教授,跟随老师做研究的日子至今还历历在目。李保国去世后,张雪梅沿着老师的足迹,继续开展“红树莓课题”研究,和团队成员认真推进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红树莓高效栽培技术集成及深加工产品开发”和“红树莓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及优异种质创制利用”,在邢台、保定、唐山等地建立红树莓示范基地10个,累计推广红树莓种植技术1万余亩,开展技术培训余次,受训农民近1万人次,每亩果园收入1万元以上,同时还开发出红树莓口服液、树莓干红等系列产品。

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开发应用的苹果大苗重茬建园技术、核桃低产劣质园改造技术、红树莓高效配套栽培技术、以桃绿色生产为核心的新型果袋技术、广谱性引诱剂技术、害虫智能监测等诸多关键核心技术,为我国林产业扶贫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滦州市鸡冠山生态农业产业园,是李保国生前最后一个帮扶基地,并为产业园确定了“生态休闲采摘”的产业定位。

位于燕山山脉的鸡冠山曾经是一片荒山秃岭,滦州市九百户镇农民在山上零星种植了一些山杏、山桃,产量非常低。荒山治理是发展生态休闲采摘的前提。然而,治山的过程异常艰辛,山上除了乱石,就是胶泥,非常不适合果树栽植。

“我们通过机械化整地,将石头清理出去,把土拉进来、垫上去,施上有机肥作为底肥。”郭素萍说,“为创造适宜果树生长的条件,我们综合了邢台前南峪、岗底、绿岭的治山模式,再进一步提升,在鸡冠山开辟出了石坎梯田。”年,产业园整理出亩石坎梯田,并在郭素萍指导下种上了“”富士苹果树和樱桃树,将大树苗建果园模式推广应用到鸡冠山。

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带头人、李保国教授的妻子郭素萍(右一)和团队成员查看果树生长情况

几年来,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顶严寒、冒酷暑,起早贪黑,一直为鸡冠山生态农业产业园提供技术支撑,用实际行动让“李保国精神”永续传承。年3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产业园果树剪枝比常年晚了1个月。“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农时可耽误不得。郭素萍主动联系正在犯愁的鸡冠山生态农业产业园区董事长武铁友,经过与有关部门协商,带领12名技术人员来到园区帮助管理果树,为农民增收“保驾护航”。“保国走得突然,一些想干的事还没有干完,我要尽全力来帮他完成。”郭素萍说。经过几年的发展,鸡冠山生态农业产业园集特色有机种植、特种养殖、生态恢复、农产品加工和观光旅游于一体,构建现代化生态农业园,形成了燕山地区具有典型带动作用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曾经缺水的荒山变成了绿水青山,成为父老乡亲致富的金山银山。

除鸡冠山农业生态产业园外,在创新团队的支持下,邢台市前南峪村根据特有的集体经济模式,发展了樱桃、软枣猕猴桃等特色经济林观光采摘和果品加工产业,依托特有的李保国干部学院、抗大纪念馆等资源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形成“集体+农户”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临城县绿岭核桃小镇集优质薄皮核桃品种的研发与繁育、种植,产品开发与深加工销售,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果草畜循环农业景观模式,创新了以核桃为主线的“大园区+小业主”三产融合发展模式。6年来,团队先后承担省级以上课题34项,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18项,完成成果28项,推广实用技术36项,培育山区开发治理先进典型17个,为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支柱产业树立了典型样板。

李保国曾说,他一生最高兴的是“把我变成了农民,把农民变成了‘我’”。帮农民致富,还要把农民培养成为懂技术、能致富的农业专家,这也是创新团队一直努力的方向。今年3月以来,郭素萍一直在邢台临城、岗底等地对果农进行技术培训,在田间地头向农民传授春季果树管理知识。几年来,创新团队与当地相关部门合作,把讲台搬到了山坡上,手把手地教农民将道生产工序贯穿到苹果生产中。李保国的精神在传承,李保国的心愿也在变成现实。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名村民分别获得农业农村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颁发的果树初、中级工证书,岗底村成为全国首个“持证下田”的村庄。不仅如此,岗底村的技术人员还积极走出去,为有需要的地方提供技术服务。安建军就是岗底村“持证下田”的村民之一。他已完成从果农到技术员的转变,不仅帮助本地村民进行果树日常管理,提供果树栽培、病虫害防治、老果园改造等技术服务,还经常到承德、唐山、石家庄等苹果产区提供服务。“以前都是自己种果树,现在我也可以给别人指导技术了,我从心里面感到自豪。”安建军说。

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成员杨双奎(右二)为果农讲解果树管护知识

在手把手教给农民技术的同时,创新团队还联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等多家单位对技术瓶颈展开联合攻关,实现成果的快速形成与转化。河北农业大学高度重视创新团队建设,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先后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引进太行学者、青年才俊6人,有力充实了创新团队人才力量,形成了特色产业与专业人才的有效融合。

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在科技创新和脱贫攻坚方面作出突出贡献,为我国贫困群众的快速脱贫致富树立了样板和典范,为有效对接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表率,为特色经济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和可复制的新模式,先后荣获“河北省工人先锋号”“高层次创新团队”“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全国林草科技创新人才计划创新团队”“河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27项称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167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