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

遇事不恼怒,是一种高级的修养如风轻似云

发布时间:2023/4/21 13:22:28   

孔子曰“人不知而不仁,不亦君子乎?”人生在世,如果凡事能够做到“不恼不怒”,其实,是一种很高的修养。

存在即合理,所有你看不惯的,甚至你认为荒谬不羁的,并不是你想象中那样不堪。很多时候,只不过是你见识少罢了。

这个世界,远比你想象得更复杂、丰富,那些能够让你感到恼怒不已的,其实,正揭露了你的短板,这个时候,不妨换个角度看问题,也许就会得到不一样的答案了。

01

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

同事晓敏是个单亲妈妈,最牵挂的就是她的儿子。这不,儿子刚上初一,读的是寄宿学校,为了让孩子们尽快地适应初中生活,班主任和家委会商量,每天上晚自习,都安排一名家长值日,一来协助老师管纪律,二来也是多个机会了解孩子。

晓敏是学校的骨干教师,上晚自习更是家常便饭。虽说是以家长身份去值日,可一站在讲台前,“职业病”就犯了。

看着孩子们交个作业都不停地交头接耳、稀稀拉拉,她顿时就把嗓音提高了八度,习惯性地开始“下命令”。尤其是看到自己的儿子,也半天摸不着头脑,晓敏说,简直想要冲上去,把他拎出教室,狠狠地训斥一顿。

正当晓敏脾气上来时,值班的数学老师走进了教室。很显然,她对这样松散的课堂纪律也很是不满。但她并没有像晓敏一样大声制止着,而是把交作业的要求再细细说了一遍,并且以小组竞赛的形式来比拼,看哪一组能够“快、静、齐”。

很快,作业收好了,学生们也安静下来。

晓敏站到了教室的后面,也当起了学生,静静地聆听老师与学生的互动。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家长,往往觉得束手无策。因为,孩子们总是达不到自己预定的要求,而每当一个新问题出现的时候,便会不自觉地联想到此前出现过的很多类似的问题,于是,就开始揭老底,翻旧账。

结果,非但当下的问题没有解决,还进一步激化了矛盾。

因此,遇到事情,冷静地面对,好过怒火攻心,好过大发脾气。有问题就解决问题,一切才会越来越顺。

02

换位思考,也就学会了体谅和包容。

周末,我起了个大早,去农贸市场买菜。这里不仅有当季的蔬菜,也有应季的水果。我在拥挤的人群里,走走看看,挑选最新鲜的果蔬。

走了不远,发现很多人在抢购野生猕猴桃。摊主是一个双鬓斑白的老人,他茫然无措,生怕别人顺走了不给钱,所以,他一个劲地喊着:“十元一斤,不讲价。”

很快,有人选好了猕猴桃,请老人过称,已经是足足的两斤三两了,那个人却说,就算两斤的钱。老人生气了,说什么也不卖了。

我也觉得,何苦为难一个老人家呢?上山摘野生猕猴桃,实在是个苦差事。可当我定睛一看,才发现,这个想要“耍赖”的人,居然是我的初中英语老师。

她也已经五十多岁了,人到中年,却遭遇了丈夫的背叛,原本听话懂事的孩子,也备受打击,连本科院校都没有考上,随便读了个大专,就待在家中啃老。

而英语老师由此也心灰意冷,前两年还被查出癌症。为此,同学们还曾经组织过捐款活动。幸运的是,她熬过了手术,可谓死里逃生,能够出来买菜,可想而知,生活要继续,只能靠自己。

忽然之间,我觉得,自己有什么理由去愤怒地对待一个讨价还价的人呢?的确,有人爱占小便宜,可这个斤斤计较的买家,不也有自己的苦衷吗?

很多事情,我们看到的也许只是一种表象。那些“吃相”很难看的人,往往有着不为人知的心酸。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谁愿意不顾一切去“耍赖”呢?

生而为人,各有各的活法,你未曾经历过的,未必就是不合理的。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看待他人,想要他们与自己看齐,一旦出现偏差,就恼羞成怒,何必呢?

存在即合理,尊重他人,多一些理解和包容,才会让自己不至于陷入“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的糟糕状态,才能多一份洒脱,多一份惬意。

03

遇事不恼不怒,是一种高级的修养。

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平易近人的人,大概,最重要的,就是遇事不恼不怒,不被情绪所左右吧。

人越是年纪增大,越是希望一切能够按部就班。

可是,意外却总是不期而至,把你所有的计划都瞬间打乱,不得不回到原点,重新制定计划。这种变故一旦多了起来,再好的耐心都会被磨平,人也就变得容易被激怒,说话很刻薄,做事也失去了精益求精的追求。

让自己气定神闲地面对一切来自于生活的责难,来自于工作的挑战,需要涵养出“以不变应万变”的大格局,也要不断提升自己处理急难险重任务的能力,说到底,就是要成为一个处惊不变的人。

看似寻常,却又最不寻常。就像金庸先生小说里那个默默无闻的扫地僧,任凭江湖中风云变幻,都能做到不惊不扰,不恼不怒。而一旦需要自己出手时,便能瞬间让所有人折服。

让自己拥有平和的心态,遇事不恼不怒,不管是技艺,还是为人,都将是一生的修行。

将挑剔的眼光对准自己,而不是别人;凡事习惯性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渐渐地,就会生发出一种敬畏之心。

原来,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作者:如风轻似云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图片源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432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