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猕猴 >> 猕猴的习性 >> 一个猕猴桃的自述我是这样受宠的
“醒醒,该上车了!”熟睡近两个月后,在陕西省宝鸡市眉县0℃冷库中,我慢慢睁开了蒙眬的双眼。
我是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这样描述我:“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猕猴喜食,故有诸名。”没错,我就是一个外表平凡无奇、内心却酸甜可口的猕猴桃。
虽然我才几个月大,但对家族史却了如指掌。“中庭井阑上,一架猕猴桃。”唐代诗人岑参笔下的情景,正是我的先祖从“野生”走向“家养”的真实写照。
陕西眉县猕猴桃。(视频截图)
我出生在眉县,一个被誉为“中国猕猴桃之乡”的地方,这里是中国最早人工栽种猕猴桃的地区之一。
每个猕猴桃都有自己的主人,我能来到这个世界,多亏了我的主人——果农邓晓庆。他本是学设计出身,但因看好家乡猕猴桃产业发展前景,决心转行务农,很快成了远近闻名的行家里手。他在漫漫冬夜里修剪、绑枝,在融融春日中抹芽、授粉,经过他的细心呵护,今年5月,我出生了。
出生后,我才知道我的家族如此受人类宠爱!
我和我的兄弟姐妹在眉县共有30.2万亩,当地有12万人因我们而就业。今年,在眉县我和我的“同龄桃”体重共有52万吨,身价达58.5亿元。乡亲们说,他们因我们而脱贫,因我们正走向富裕。
据“家谱”记载,我的祖先是生长在横断山以东、秦巴山地的野果。比起它们,我们现在幸福多了:物联网环境监测、水肥一体灌溉、远程虫情测报……在现代科技助力下,我们得以在安全、绿色环境中健康成长。
如今,“家养”猕猴桃家族分布在世界6个大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的家族人丁兴旺,在眉县就有4大种类、20多个品种。比如我的兄弟“翠香”,它就因果肉翠绿、细腻多汁,受到许多人青睐和宠爱。
至于我嘛,则是在秦岭北麓长大的“宝宝”。这里每年平均光照时间超过小时,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很适合我们成长。
在眉县齐镇斜峪关村一处猕猴桃园,村民在采摘猕猴桃。(新华社记者都红刚摄于年9月29日)
今年金秋9月的一天,我听到主人嘱咐其他果农:“这些小家伙很娇气,运输时千万要小心!”随后,我被摘下枝头,开启了一段新的旅程。
为了锁住我身上的水分,同时防止病菌入侵,下枝后,我先接受了“结痂愈伤”(让果柄接口处自然风干)。再经过1天预冷处理,我被送到眉县库存3.3万吨的共享气调冷库中。在这里,有自动喷水装置为我们及时补充水分,而测温装置则会确保实时温度控制在-1℃到1℃之间。随着氮气缓缓注入,我们逐渐进入梦乡。
当然,很多小伙伴下枝后就迅速登上了通往各地的列车。它们将被送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各大消费市场,有些还将走出国门,走上俄罗斯、加拿大、泰国等国居民的家庭餐桌。
在眉县齐镇斜峪关村的水果批发市场,村民在分拣猕猴桃,准备装箱。(新华社记者都红刚摄于年9月29日)
人类为何对我们情有独钟?
听知识渊博的兄弟们说,我们小小的身体中富含多种氨基酸和矿物质,维生素C的含量更在水果家族中位居前列。为了充分利用我们的营养价值,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企业把我们添加到果酒、面膜等精深加工产品中。未来,随着机械授粉、砧穗组合等技术逐步推广,我们的品质还将更上一个台阶。
今年3月,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正式生效,“眉县猕猴桃”入选中国首批个地理标志产品。我的家族成员走进欧洲市场后,将以独特、优良的品质,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伙伴们“同台竞技”。
“滴滴,滴滴……”汽车发动了,我不得不跟可爱的家乡说再见。离别之际,我有个愿望:期待家乡早日把猕猴桃产业打造成“百年产业”“百亿产业”,期待我的家族能为中国乡村振兴、人民生活富足再立新功。(记者贺占军、张思洁、姚友明)